2025年2月的中国汽车市场,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智驾平权运动"推向高潮。当比亚迪将天神之眼高阶智驾功能下放至7万级车型时,这场技术普惠的盛宴本应收获掌声,却意外演变为行业话语权的角斗场。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在社交媒体上极具争议性言论,也引发了不少人的关注。
2025年2月比亚迪智驾技术发布会后,余承东的社交账号进入高频输出状态。2月11日,他抛出“把基础辅助包装成高阶智驾”的言论,其针对性十分明显,那句“凑合能用与好用并安全是完全不同的境界”的驳斥也略显小气。实际上,余承东这番发言的套路非常清晰:每当行业出现技术下沉趋势时,他就立刻强调“安全冗余需要足够成本支撑”;而当友商公布复杂场景实测视频时,他又转而质疑“特定场景不能代表普适能力”。
这种略显双标的评判标准,在面对网友“为何鸿蒙智行ADS3.0也采用渐进式技术路线”的追问时,体现得尤为突出。余承东以“技术迭代需要过程”来回应,这与其三天前“成熟技术才能推向市场”的立场形成了戏剧性的反差。更耐人寻味的是,当某科技博主指出华为2023年城市NCA路测视频存在人工干预时,这位向来以“技术透明”自诩的企业家却选择了沉默。他这种选择性发声的机制,本质上就像是在构筑一座技术话语的“移动城堡”——既想用激进的言论来维持自己的技术权威,又要回避那些可能动摇其话语体系的事实。
其实,余承东的这种双标态度早有端倪。此前在懂车帝进行的冬季测评中,在零下30℃的漠河测试场,搭载ADS2.0的问界M7在冰雪路面上连续三次都未能识别静态障碍物,最终在智驾系统排行榜中仅仅位列第七。就在当天,余承东便在微博发文,质疑“测试场景设置违背用户真实需求”,还称“任何脱离量产的测试都是行为艺术”。
然而,当2025年1月该机构发布《城市NCA专项测评》,问界M9以97.3分登顶时,同样的评测体系却被他称为“最具参考价值的第三方评估”。这种“利我则用,不利则弃”的操作,无疑是双标态度的有力体现。
在相关话题的上万条评论里,“屠龙者终成恶龙”的比喻获得了不少点赞。随着华为从行业挑战者逐渐转变为规则守护者,余承东的发言也越来越像他曾经抨击的既得利益者。在微博上,甚至有大量网友制作对比图,仔细梳理他前后的矛盾言论。
这种集体情绪的爆发,根源在于品牌领袖人设与现实行为的严重割裂。曾经在2023年高呼“开放合作才能推动技术革命”的余承东,如今却给采用相同技术路径的友商扣上“技术投机”的帽子;昔日将“用户安全高于商业利益”常挂嘴边的行业先锋,现在为了维护市场地位,频频动用“双标”这一武器。
汽车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竞争,但这种竞争理应是公平、公正、公开的。品牌主理人有自己的观点无可厚非,但需要保持前后一致的评判标准,切不可双标行事。只有那些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技术突破、守得住价值底线的商业竞争,才能让“屠龙少年”的传说不至沦为“权力游戏”的注脚。
锋锋
智驾技术有总比没有好啊
头条152
没必要比智驾好不好,要自己体验一下.
ree妮。
完全没有必要,好不好消费者自由判断
头条152
没必要比智驾好不好,要自己体验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