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一些案例教学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力不从心”现象。案例教学已经过时了吗?应该说,过时的并不是案例教学,而是部分已经不适用于教学的案例。“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举世瞩目成就为内容支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为高校思政课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案例教学发展提供了支持。
「选案例」
一是注重针对性。
当前,高校思政课主要由《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组成。虽然都叫思政课,但在案例教学中有着不同的选取偏好。
比如,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教学中,可充分挖掘“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国家公园的设立”“‘一带一路’建设”等实践成就,重点论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和逻辑理路;还可适当加入习近平同志的地方工作经历、地方考察经验等,以加深学生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成就的认识。
二是注重吸引力。
一个好的案例教学,不仅案例要有针对性,还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并产生思考、渴望讨论。实践一再证明,案例内容更聚焦、切入点更小,思政课的吸引力就越大,学生的思考也就越集中,越容易参与讨论和交流。
三是注重实效性。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中,有一个重要知识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以往我们通常会使用余村的案例,并将其作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的重要背景。仅仅这样使用余村,未免“大材小用”了。
余村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提出地,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践行地。从2005年开始,余村在“两山理念”的指引下焕发新机。这一华丽蜕变的过程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写照,是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鲜活案例。其中的大量素材,如生态旅游、有机农产品等,学生能够在生活中看到、接触到,教师在讲授中可以借此引导大家对自己的家乡绿色发展实践进行延伸思考。
归根结底,教学案例的使用应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起到化抽象为形象、化宏大为具体、化天边为身边的作用。
「用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案例教学不是简单地讲故事,不是庸俗化地讲段子,而要引导学生去发现道理、学理、哲理。
第一,讲深道理,并不是要把理论讲得深奥,而是要把案例背后的逻辑清晰地提拎出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内国外的多个场合,也喜欢用案例来讲道理。比如,用《皇舆全览图》说明科学技术必须同社会发展相结合的道理,用“郑和宝船”的故事说明和平外交的重要性。实践证明,从一个问题切入,把一个问题讲深,可以触类旁通、一通百通。
第二,讲透道理,就是要一针见血,把案例真正要反映的核心关键完整地表达出来。
很多思政课教师会在讲解“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时,使用“总书记六次批示秦岭违建”的案例。要讲透这个案例,光从生态文明建设视角入手是不彻底的。“秦岭违建”事件的关键在于“不讲政治”,在于没有真正以人民为中心,想人民之所想,行人民之所嘱。
在讲解这一案例时,教师特别要研究好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抓住主要矛盾,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结合国情世情人情,把案例中蕴含的深刻哲理讲透、讲实。
第三,讲活道理,既要做到“青”言“青”语,也要做到有温度、有力量。
“00后”是平视世界的一代,具备更加全面的信息获取能力和更加敏锐的观察力。在讲法上,可以更多选择讲数字、讲数据、讲故事的方式;在呈现方式上,可以选择更适合的小视频、3D地图、艺术作品等。
深入具体教学中,在讲解“建设巩固国防和强大人民军队”时,可用“军队改革”为案例,基于“讲数据”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讲解中,可合理引入“焦裕禄的藤椅”等相关案例,用有血有肉的故事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作用。
(作者: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青子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