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日,由安庆师范大学、中共安庆市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首届黄梅戏文化研讨会暨长江文化研究院揭牌仪式在安庆市召开。会议同步揭牌安庆师范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和黄梅戏文化研究院。约80位来自省内外戏曲文化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就黄梅戏文化与长江文化的融通发展展开广泛交流研讨。
安庆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福华介绍,学校作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习基地,近年来在黄梅戏文化研究、桐城派研究、长江文化研究、徽州文化研究等领域成果丰硕。学校“戏曲与曲艺”学科是安徽省高峰培育学科、安徽省“双特色”立项建设学科。黄梅戏表演专业更是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黄梅戏事业发展储备了一大批骨干力量。
安庆师范大学校长彭凤莲表示,学校相关学院和单位将继续依托丰厚的地方文化资源和独特的区位优势,在黄梅戏传承创新、长江文化研究等方面作出更为科学合理的布局,形成更为鲜明的文化育人特色和学科专业特色;聚焦“戏曲与曲艺”高峰培育学科、“特色学科”建设,深入思考黄梅戏的数字传播、文旅融合、人才培养及教育传承等重要议题,推动黄梅戏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持续产出更多的精品力作;加快建设安徽省“长江文化研究院”,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安徽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安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唐厚明表示,安庆地处长江中下游交汇处,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文化、黄梅戏文化在安庆交相辉映,形成了独具特色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长江文化研究院作为安庆师范大学以长江文化研究为特色的实体性研究机构。希望研究院统筹资源和研究力量,积极搭建交流平台,打造长江文化保护传承的高端智库,推出更多原创性、突破性标志性的重大成果,将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促进安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打造党委政府离不开、用得上、靠得住的思想库。
安徽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江涛围绕黄梅戏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加强黄梅戏文化概念的研究;二要突出黄梅戏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三要注重黄梅戏文化与长江文化的协同研究。他认为,黄梅戏文化的精神精髓定义、特质与构成要素内在逻辑还需进一步提炼,且黄梅戏文化的区域范围、文化影响力以及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交流与融合等等,也需要进一步摸清。要通过学术研究、艺术创作、文化传播等多种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喜爱和传承好黄梅戏文化和长江文化,并积极探索这两种文化融合发展的新样式和新模式,推动二者在更高层级、更高境界交相呼应。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安徽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安徽省再芬黄梅艺术剧院、安庆师范大学黄梅剧艺术学院院长韩再芬认为,深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安庆责任重大、责无旁贷。安庆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千年古城、百年省会、文化之邦、戏剧之乡的美誉。既是黄梅戏诞生地与发祥地,又是长江流经安徽的第一站,有着“万里长江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的美誉。在安庆,黄梅戏文化与长江文化犹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此次安庆师范大学同步成立长江文化研究院和黄梅戏文化研究院,是黄梅戏发展史上的大事,也是全面推进长江文化和黄梅戏文化研究的重要举措。
安徽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安徽省委主委陶仪声表示,研讨会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为进一步研究长江文化,特别是长江安徽段在整个长江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和构建黄梅戏的话语理论体系发挥了促进作用。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站在国家战略的全局高度,深刻领会传承保护好长江文化、黄梅戏文化的重要意义;进一步挖掘研究,深度阐释文化发生、发展与嬗变的内在基因;进一步强化标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努力探索安徽文化走向世界的新路径,为展示徽风皖韵,讲好安徽文化故事作出积极贡献。
研讨会主旨报告环节,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导邱运华作《推进民间艺术与文人创作融合,繁荣黄梅戏文化》专题分享。他认为,黄梅戏文化源远流长,是长江中下游流行的多种民间艺术彼此交融交叉影响的结晶,既具有民间艺术的人民性、讲诚信、劳动性、反抗性等积极因素,但也存在着诸如愚昧、迷信等民间艺术特有的弊病。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推动了民间艺术内容和形式的改造,也造就了黄梅戏艺术高峰,推动了黄梅戏文化的繁荣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民间艺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关键作用。
苏州大学教授、博导、中国昆曲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中国昆剧古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周秦就“如何用黄梅戏讲好安徽故事”提出了三个维度的发展建议。一是“传统形式”维度,要尊重并坚守黄梅戏的形式特征(声腔音乐、语音口法、表演程式、角色行当);二是“地方特色”维度,要贴近乡土人文,扎根百姓生活;三是“时代精神”维度,要反映时代现实,弘扬核心价值。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研究员,安庆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朱飞跃详细解析了黄梅戏的地域背景和文化空间。他表示,黄梅戏是跨省剧种之一,其流行地区水系发达,充分说明水运在黄梅戏的传播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跨省剧种的属性也决定了黄梅戏的流行地域多处于跨省交界地区。这些地区尽管行政隶属不同,但语言、文化、习俗等同属一个文化区(空)间。基于这一视角,建议安庆以“大黄梅”文化概念在更广范围推动黄梅戏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安徽大学教授,安徽省人民政府参事刘伯山在《安徽五大文化研究的几点思考》专题分享中首先厘清了两概念,认为“徽州文化”不能叫“徽文化”,“徽学”不能只是“徽州学”。长江安徽段文化是多重文化的交汇激荡、融合沉淀区。将长江安徽段文化置于中华文化和长江文化大坐标系下考察,可以发现存在许多具有国家标识性意义的文化,应对其进行充分挖掘和研究。
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皖江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叶当前从黄梅戏与黄梅戏文化的关系角度提出,黄梅戏文化作为戏曲文化,要遵循中国戏曲的艺术规律。当前,黄梅戏的乡土性正在转型,城市剧场作为黄梅戏文化发展的必须容器,推动这一文化形态市民化气息越来越浓郁。未来,黄梅戏文化的进一步繁荣,都市化、国际化或许就是其遵循中国戏曲文化发展规律的必要要求。
会议还设置了两场分组讨论,聚焦“戏曲与曲艺学科建设”“戏曲与曲艺人才培养”邀请参会学者、研究人员共同展开多主题研讨。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笪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