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势研判
1、上证指数
截至2月17日收盘,上证指数报收于3355.83点,上涨9.11点,涨幅为0.27% ,全天呈现高开后震荡的态势。
均线系统:短期均线5日均线和10日均线呈多头排列,对指数形成一定支撑。20日均线目前走平,显示中期趋势暂时处于多空平衡状态。指数目前在5日均线之上运行,短期有望继续保持相对强势,但如果后续不能有效站稳并向上突破20日均线,可能会面临一定的调整压力。
成交量:成交量为5.9亿,相较于前几个交易日有所变化。一般来说,在指数上涨过程中,成交量的同步放大有助于确认上涨趋势的有效性。目前成交量虽然没有出现明显的大幅放量,但也维持在一定水平,说明市场活跃度尚可,不过后续若要进一步向上突破,仍需要成交量的配合。
技术指标:MACD指标显示,DIF线位于DEA线之上,且柱状线为正值,说明市场处于多头行情中,但柱状线的长度有所缩短,显示多头力量有所减弱。KDJ指标在超买区域附近徘徊,J值有拐头向下的迹象,暗示短期市场可能面临一定的回调风险。
2、深证成指
深证成指收报10791.06点,上涨41.60点,涨幅0.39%。
均线系统:与上证指数类似,短期均线呈多头排列,5日均线对指数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但深证成指在中期均线方面,20日均线仍处于下行趋势,这意味着虽然短期市场有反弹动力,但中期仍面临一定的压力。若要扭转中期趋势,需要指数持续上涨并有效突破下行的20日均线。
成交量:成交量达到8.67亿,较之前有一定程度的放大。放量上涨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市场的上涨动力,但同样需要关注成交量能否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以支撑指数进一步向上拓展空间。
技术指标:MACD指标同样显示处于多头行情,但红柱缩短,多头力量减弱。KDJ指标也进入超买区域,且三线有粘合向下的趋势,预示短期调整风险加大。
3、创业板指
创业板指表现较为突出,收报2226.62点,涨幅0.51% 。
均线系统:短期均线呈现多头排列,且指数成功站上半年线,显示出较强的短期上涨动能。不过,半年线的压力在后续仍需关注,若能有效突破并站稳半年线,将打开新的上涨空间;反之,如果遇阻回落,可能引发短期调整。
成交量:成交量为3.26亿,相比前期有所放量。成交量的配合对于创业板指的上涨较为关键,后续若能继续保持较高的成交量,将有助于维持上涨趋势。
技术指标:MACD指标处于多头区域,红柱有微微放大的迹象,显示多头力量在增强。KDJ指标在超买区域,但J值仍向上发散,说明短期内创业板指的上涨动力尚未完全耗尽,但需警惕超买后的回调风险。
二、热点板块
1、AI医疗板块
政策端,国家卫健委大力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2025年底覆盖率将超90%,长期为AI医疗发展提供坚实政策土壤。行业层面,京东健康AI诊疗系统上线,AI技术在医疗影像识别、辅助诊断、药物研发等环节加速渗透,显著提升医疗效率与精准度。
AI医疗处于行业发展初期,市场空间广阔,据国际数据公司(IDC)预测,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将持续高速增长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应用场景拓展,板块有望诞生高成长潜力的优质企业,但也需关注技术落地难度、医疗数据安全等潜在风险。
2、人形机器人板块
产业技术层面,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完成多地形动态平衡测试,绿的谐波丝杠良品率突破85%,埃斯顿6轴协作机器人报价降至5.8万元/台,技术进步与成本下降双轮驱动产业发展。需求端,制造业智能化升级需求迫切,人形机器人在工业、服务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政策上,工信部等17部门启动“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重点支持智能制造领域技术攻关,为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人形机器人产业处于从0到1的突破阶段,未来市场规模有望呈指数级增长。但目前产业仍面临技术瓶颈、成本较高等问题,投资需关注技术创新能力强、产业布局完善的龙头企业。
3、半导体板块
行业周期上,半导体行业已度过底部,进入上行周期。技术层面,AI大模型发展对算力芯片需求井喷,为半导体行业带来新的增长动力。政策上,《民营经济促进法》草案明确民企参与半导体等重大技术攻关的权益保障,增强行业发展信心。
半导体国产替代空间巨大,随着国内企业在芯片设计、制造、封测等环节技术突破,行业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但行业受国际竞争、技术迭代快等因素影响,投资需关注企业研发实力、市场份额及产业协同能力。
4、云计算板块
AI大模型发展带来海量数据存储与计算需求,推动云计算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巨头纷纷布局,腾讯宣布追加200亿智算中心投资,京东云启动长三角超算集群招标,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云计算作为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刚性增长。但行业竞争激烈,头部企业凭借技术、规模优势占据主导地位,投资可关注行业龙头及具备特色技术的细分领域企业。
三、操作策略
1、短线策略:
密切关注市场量能变化,若成交额能维持在1.8万亿元以上,可继续持有或适当加仓强势板块个股;若量能不足,可考虑减仓避险。对于热点板块,如AI算力方向,关注市场修复情况,在分歧时低吸;观察AI医疗的承接与持续性,以及机器人板块的轮动机会,但注意规避高位个股。控制总仓位在5成以内,3成底仓 + 2成灵活操作,重点关注科技主线(AI算力、机器人、半导体)、先进制造(工业母机、军工)及超跌修复板块(医药、消费电子),回避高位顶背离题材和解禁个股的抛压风险。
2、中长线策略:
保持6-8成底仓,回调时加仓科技成长(AI、国产替代)、红利资产(银行、核电)及消费复苏(食品饮料、消费电子)等板块。同时,关注政策催化方向(新基建、农业现代化、养老产业)的投资机会。通过长期持有优质资产,分享经济增长和行业发展红利。
3、风险控制:
无论短线还是中长线投资,都要严格设置止损点位,避免盲目追高和重仓持有单一股票。建议设置合理的止损比例,如5% - 10%,当股价跌破止损位时,果断止损,以控制投资风险。同时,密切关注市场情绪变化和资金流向动态,及时调整投资策略。

(免责声明:以上相关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仅供交流参考使用,不构成市场投资买卖操作依据。据此操作,盈亏自负,风险自担。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