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评丨“把学术成果写在车轮上”的浙大博导,带给社会什么启迪?

钱江晚报 2024-12-16 19:36:46

潮新闻客户端评论员王彬

“53号订单到底在哪里?”他一遍遍寻找着柜台上自己要送的外卖订单,却一无所获,尽管内心十分焦急,他仍拼命忍住开口询问的本能,这位外卖骑手是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袁哲,此刻他正戴着耳塞隔绝声音真实体验“无声骑手”的工作日常。一次偶然接触“无声骑手”的经历,使袁哲好奇这些“无声骑手”如何克服沟通障碍完成任务?他们还会面临怎样的难题?随后,袁哲一头扎进相关调研中,不仅完成上万名“无声骑手”的数据分析,还申请骑手资格,亲身体验,切实感受“无声骑手”遇到的实际问题与困难。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袁哲在实践中真切感受到了沟通障碍带来的不便,并发现,“无声骑手”和普通骑手,在运单效率上的差距本身不大,而借助数字技术,能将差距缩小三分之一。他建议,通过更先进的通讯技术,与无障碍设计来减少沟通障碍,增强听障骑手,对消息提示的感知敏锐度,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工作效率。

博导送外卖,全程戴耳塞,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实则绝非“没苦硬吃”,而是一次接地气、有温度、有人情味儿且不乏现实意义和价值的学术研究。

千言万语、千思万想,都抵不过一次亲身体验,因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为格物方能致知。一个博导、学者,能够走出校园,走出自己的“学术舒适区”,走向基层,走进现实,走进街头小巷,体验“另一种人生”,本身就值得点赞和鼓励。

更何况,他还与“无声骑手”这一特定群体感同身受、同频共振,将专业知识用于解决特定群体的现实问题,用理论结合实际,还给出了有针对性、细致性、建设性的“解方”,为他们说话,改善他们的工作境况,让他们获得社会有效关怀的同时,自身获得感、幸福感也能得到提升。

在这次学术研究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份浓浓的人文情怀。“无声骑手”,本身就很励志,即使是听障,依然在努力打拼与生活。但他们也是生活中容易被忽视甚至是被伤害的弱势群体,把目光聚焦在他们身上,从他们的现实需求出发,看到他们的不容易,关切关怀他们的尊严、价值和命运,很有“人味儿”,也极具民生思维和公共价值。就像这位博导自己说得那样:“让这些特殊骑手的‘声音’能被更多人听到,让大家更平等地看待‘无声骑手’这一群体”。这也是感受真实社会的一个切口,有助于我们对现实有一个更精准立体的认知。

在这次学术研究中,我们看到了一种甘于“坐冷板凳”的精神。这位博导本着“事不避难”的理念,靠着一股子“轴劲儿”,一投入进去就是半年时间,没有去糊弄走捷径,也没有急功近利,而是坚持问题导向、群众导向,不怕苦不怕累,扎扎实实做事情,只为“无声骑手”带来一些光亮,这是科研工作者该有的模样。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开展这样的学术研究,也给学生做了一个“榜样”,并在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立足现实生活,倾听民意,甘于寂寞,求真务实,无论是做事还是做人,都是极其重要的原则。

有温度的科研工作,有情怀的科研工作者,可以成为普罗大众和科技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并为科技向善、科技平权,做出积极且重要的贡献。让科技在改善工作质量,提升美好生活体验上,有更多具体的落地成果。运用数字化手段帮扶弱势群体,从这个角度说,此事也是一个典型案例,值得我们好好解剖与研究。

浙大博导“把学术成果写在车轮上”,是对“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一科研追求的现实践行。坚持人民性,把自己的科研、学术追求与社会群众需求、向往紧密结合起来,让研究成果更好服务社会、增进群众福祉,浙大博导和他的学生们打了个样,触动着科研工作者。他们的人文情怀、“坐冷板凳”精神、推动科技向善的努力,以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至诚坚守,也对全社会以很大的启迪。

0 阅读:25
评论列表

钱江晚报

简介:钱江晚报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