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越汽车:2024年末的危机与重启

2024年12月,极越汽车突然爆出的资金链断裂危机,引起了业界内外的广泛关注,企业资金链断裂、股东方不再投资、员工围堵CEO要求解决方案、公司几近倒闭……媒体平台上充斥着关于极越困境的各种报道和评论。

正当人们感慨2024年将以又一家造车新势力的落幕而结束,并为上万名车主可能面临的使用和服务问题感到忧虑时,吉利控股集团与百度联合发布了声明,承诺将积极协助极越处理员工社保缴纳、离职补偿等事宜,确保用户车辆的正常使用及售后服务不受影响,并致力于其他相关问题的合理解决。这份声明不仅暂时平息了舆论风波,也给极越的员工和用户带来了希望。作为一家新兴的电动汽车制造商,极越汽车的危机与重启反映了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现状,以及在竞争激烈和技术快速迭代的行业大环境中,企业如何应对挑战、寻求突破的复杂过程。

极越汽车的崛起与沉寂

2021年3月,由百度和吉利控股集团联合发起设立了“集度汽车”,2023年8月更名为“极越汽车”。“极越,高端智能汽车机器人品牌”,在极越官网上可以看到醒目的品牌定位,彰显了投资人对品牌的远大愿景——“基于领先的百度AI能力和吉利SEA浩瀚架构生态赋能,极越致力于打造智能化领先的汽车机器人,以高阶智驾、智舱产品和创新数字化服务,为用户创造标杆级智能科技出行体验”。正是有了百度与吉利控股集团的“超级联姻”,极越汽车自成立便因承载着技术与资本的双重加持而备受瞩目。

2022年,极越汽车宣布完成一轮大型融资,极越似乎有能力加速产能扩张与技术研发的实力。然而随着市场上竞品车型的激增,极越汽车逐渐陷入困境。

危机背后的原因

除去内部管理问题,极越汽车的高开低走,主要归因于产品竞争力不足与行业整体环境的变化。近年来,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从蔚来、理想、小鹏等头部企业的强势崛起,到一些新兴品牌的快速迭代。极越汽车作为后进入市场的品牌,却出现了产品定位不够清晰、用户体验方面存在缺陷,比如智驾系统技术体验不佳,一些超前设计被批评为“反人类”,导致销售表现不佳。据最新数据,极越汽车今年1—11月的累计交付量仅为约1.4万台,平均每月销量仅千余辆,远低于预期,这对企业的正常运营和长期发展造成了严重影响。

此外,线下门店的扩展未能达到既定目标。原计划在2024年内开设超过250家销售门店,但记者从官方信息了解到,预计到12月底,全国的线下门店只有140家(含建设),未达到预期的60%。且部分地区如云南省内甚至没有实体门店信息,记者仅查到昆明有一家虚拟店提供预约试驾服务。

同时,来源于原材料价格的波动以及全球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等因素进一步加大了企业的生存压力。

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角逐

极越汽车是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大量新兴品牌入场,他们通常依托创新的技术、年轻的品牌形象和个性化的产品设计吸引着消费者,但也面临着极大的竞争压力。比如比亚迪、蔚来、理想、小鹏等头部品牌已经在市场份额、产品研发、品牌营销、供应链管理等方面建立了显著优势。

对于极越这样的新势力品牌而言,即便有吉利、百度的支持,也无法避免与其他众多竞争对手的激烈竞争。一些原本有潜力的品牌,可能因为市场定位不精准、资金链断裂、技术积累不足等原因,最终未能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从而走向倒闭或退出市场的命运。

根据统计,从2018年的高峰时期国内约478家汽车品牌,但到了2023年,能够维持生产产能的车企数量已锐减至100家左右。这意味着,过去五年时间约有三百多家车企“消亡”或者退出市场。在这些消失的企业中,不乏初创阶段融资过亿的企业,也有不少是前期在市场上受到关注的“黑马”。

成为明智的消费者

极越汽车的案例揭示了中国汽车市场中的潜在挑战,提醒消费者在购车时需更加谨慎。购车时,除了个人喜好还要警觉潜藏的风险。

如车企品牌与产品的长远价值,尤其是在汽车这类高价值消费品上,消费者不仅要关注汽车的性能、设计和价格,更要关注品牌的稳定性、售后服务、技术更新和产品的生命周期;对于许多新兴车企来说,售后服务是其致命短板,一旦使用时车辆出现问题,可能会面临维修困难、配件难寻等问题,对消费者而言,选择一家具有强大售后服务体系、广泛维修网点的品牌,能够大大减少后续维护过程中的麻烦和风险。

其次,消费者在购买电动汽车时,还应考虑到车辆的二手车保值率和充电基础设施的布局情况,以确保未来的使用便利性和维护服务的可得性。

面对市场上那么多选择,作为理性的汽车消费者,不能过度依赖广告宣传或受短期流行趋势影响,应综合考虑品牌的长远发展、售后服务、产品技术、市场反馈等因素,做出更加理智的决策。

对行业的启示与对未来的展望

极越汽车的关停与重启背后,映射出中国新能源车行业正在经历的“优胜劣汰”过程。尽管政策支持、市场需求增长和技术进步推动了市场的发展,但竞争也愈加激烈。

未来,极越能否成功重启,取决于它是否能在产品、技术、资金管理和市场营销等方面找到自己的制胜之道。

随着2025年的临近,汽车产业的发展前景值得我们拭目以待。

开屏新闻记者高愉

一审颜媛

责任校对何丹

主编武熙智

终审编委李荣

0 阅读: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