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上万家用水大户节水潜力待挖掘

新华社 2024-12-16 22:32:20

全国1.5万家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节水潜力仍可挖掘,如能突破有关技术改造瓶颈,“十四五”期间可节约水资源近146亿立方米,相当于1000余个西湖储水量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凡 郭可树

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是我国的基本水情,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同时,用水粗放、浪费的问题尚未根本解决,用水管理有待加强。《节约用水条例》自今年5月1日起施行,对节水工作作出了全方位规定。

水利部节约用水促进中心有关研究显示,全国1.5万家三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通过技术改造,“十四五”期间可节约水资源近146亿立方米,相当于1000余个西湖储水量。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了解到,我国部分重点监控用水单位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用水浪费现象,且由于技术和成本压力较大,有的单位节水改造意愿不强,推行合同节水计划仍然面临阻碍,少数用水大户在管理上也存在监控盲区。

受访业内专家认为,应抓住用水大户这一“牛鼻子”,坚持政府作用和市场机制协同发力,推动节水产业市场供需两端有效衔接,促进科技创新和产品装备有效供给,推动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升。

部分用水大户低效用水

重点监控用水单位是各行业的用水大户,也是落实国家“节水优先”治水方针、加强用水许可管理的主阵地。

据统计,我国国家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1489家,省、市两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为13658家,这些用水大户占到我国年度用水总量的30%。

记者采访了解到,目前我国部分重点监控用水单位用水效率较低,存在管网漏损率高、超定额用水等问题。

管网设施老化,用水漏损率高。西部某旅游景区滑雪场,雪道占地面积超过9万平方米。2023年其水平衡测试结果表明,由于管网漏损,该景区造雪单位面积用水量为每日0.013立方米,按照每年造雪期11月至1月计算,该雪场单位面积每年耗水1.17立方米,是室外人工滑雪场用水定额通用值的1.5倍以上。

记者采访发现,部分用水大户由于生产设备设施老化,导致供水管网底数不清、水资源漏损较为严重。某大型钢铁企业生产负责人表示,该厂管线复杂、管网覆盖面积大,2023年查处130多处漏损隐患,虽然进行了及时维修,但是对内部管网总的漏损率和管网线总长度等关键节水数据没有完全掌握。

用水管理粗放,存在监管漏洞。农业灌区也是用水大户,但仍有农业灌区管理粗放,用水计量设施维护不到位,存在过程监管漏洞。某处中型灌区取水量一年超过1000万立方米(地表水),该灌区涉及地某乡镇安装了计量水表20余块,记者走进该灌区采访时发现,由于日量表发射器出现故障,系统监测数据在一段时间实际显示为0。该灌区的维护主体、维护频次、维修资金分配在实际操作中不够明晰,田间用水未能准确计数,灌区高效节水使用和监管存在一定盲区。

未按规定条件取水,导致超额用水。有的地方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因未依照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存在超定额用水情况。某县区水务部门日前公布一起办结案例,某环境工程有限公司2022年实际取水量为116.17万立方米,超过批复取水量近8万立方米。因此,该公司未依照当地水务部门批准的取水许可规定条件取水,被依法处以2万元罚款,同时被责令应加强对供水区域消防管网及供水管道维修维护力度。

节水改造仍有堵点

供水设施改造和科学管理是节约用水的关键。水利部节约用水促进中心研究显示,通过对标工业行业水效提升行动、先进用水定额等“十四五”节水目标,国家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共可节约水资源93.966亿立方米,若将节水改造范围拓展到省、市二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还可再节约水资源51.88亿立方米。

但在实际操作中,因超计划用水违规成本较低、技术改造存在瓶颈、行业监管仍有盲区等因素,用水单位节水改造还存在堵点。

超计划用水违规成本较低。某市水资源管理中心工程师介绍,按照当前收费标准和有关规定,用水单位超计划用水后需要收取水资源费,但这笔费用相对企业技术改造成本来说,几乎微不足道。“去年某家煤矿公司大额超计划用水,依法仅需要缴纳水资源费7000余元,但如果进行技术改造,可能动辄几十上百万元的成本。”该工程师谈到。

节水技术存在瓶颈制约。一家发电厂生产负责人告诉记者,由于该企业投产发电时间超过20年,建设时间较早且用水系统复杂,数据分类智能化采集难度较大。目前,该厂区仅有生活区实现二级量表覆盖,工业生产区仍采用流量计测用水量,监测效率和智能化程度较低。

按照现在发电负荷计算,该发电厂一台机组一天循环水蒸发量较大,但回收难度较大。“如果采用北方地区同行的技术方法,以空气代替水为机组进行降温,又面临能耗升高的困境。”该负责人说。

合同节水参与意愿不高。推广合同节水管理,是提升节水效能的重要手段。记者发现,因缺乏体系指导,相关工作还在摸索中,合同节水尚未形成稳定模式,有的地方和企业参与意愿不高。

一方面,由于节水改造技术成本较大,地方更愿意将合同节水项目适用于用水规模较小的用水单位。不少用水大户尤其是工业企业有自己的自备水源,取水成本低于公共管网取水成本,参与合同节水意愿不高;另一方面,一些部门和用水单位因对合同节水管理的模式选择、效益分享、流程要求等业务不熟悉,担心存在风险,也影响了其参与合同节水的积极性。

用水大户监管尚有盲区。有水务部门负责人表示,除了火力发电、石化化工、钢铁等行业,供水公司本身也是用水大户,虽然公司属于水务部门下属企业,供水管网实际漏损率等关键数据却由住建部门等其他部门负责,这些单位有的尚未纳入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名单,存在监管盲区。

多管齐下提升节水效能

多名业内人士建议,从政策约束和激励两端发力,推动各级重点监控用水单位开展节水改造,提升用水效率、创造节水市场,为我国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提供节水动力。

强化监管、推广技术,完善合同节水机制。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王凌河建议,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严格落实水资源刚性约束制度,紧抓职责范围内的取水许可、计划用水、节水监督考核等工作,严格用水定额管理,并完善和修订用水定额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工业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鼓励再生水利用,激发用水单位节水动力。

同时,完善合同节水配套政策,引入第三方节水服务企业,打通水权交易、水资源收储回购等市场化机制,提高企业参与意愿。

关注用水大户需求,提升再利用率。受访企业相关负责人向《瞭望》新闻周刊记者表示,枯水期企业用水压力大,希望加强和相关部门合作,打通中水利用通道,在冷却等生产环节利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减少新水取用量,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完善漏损管网修复,提高企业智能化节水能力。受访水务部门负责人建议,企业加强管网状况摸排,及时修复漏损严重的管网,适当对老旧管网升级改造,减少水资源耗损。王凌河建议,企业定期开展水平衡测试,补齐用水短板和薄弱环节,提高用水效率。用好智能监控和节水设备,做好智慧化用水管理。■

0 阅读:11
新华社

新华社

新闻信息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