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质生产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人民论坛杂志 2024-12-17 12:52:26

生产力的发展跃升,是经济运行的主要推动力和决定性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主脉络。科技进步与人类劳动相生相伴,不断推动着生产力与生产方式、生产关系与社会组织形态等的升级。在新时代,基于新质生产力这一战略性、基石性、实践性和统领性概念,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时代意义

为什么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

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所提出的时代命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学研究借鉴和吸取了西方经济学的科学分析方法,也在学习与借鉴中长期追寻着自身的理论创新之路。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实践证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必须与具体的国情、本土的知识有效结合起来,树立主体性意识,才能有效回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深层问题。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由贫困到温饱,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经济日新月异,亟须“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总结提炼中国经济发展经验和规律并进行知识化、体系化建构,进而使之学科化和科学化。当下世界经济复杂性加剧、科技进步加速迭代和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独有魅力,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基于中国的历史传统和发展经验,同时吸纳现代经济学发展的积极成果,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更好地指导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实践。

为什么要基于新质生产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新质生产力的范畴和理论创新,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精髓,凸显了发展生产力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意义;另一方面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劳动者主体地位和素质的持续提升、劳动资料的进化更新与拓展应用、劳动对象量与质的不断扩张和创生中,凝聚“生产力质态”新特征,进一步强调了劳动者作为创新主体引领要素优化组合、实现全要素生产效率大幅提升,从质和量的有机统一的角度深化了对生产力及其发展规律的认识。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知识体系是特定专业知识系统化的总和,包括感知、经验事实、认知、框架、理论、逻辑和方法论及工具等。知识体系影响人的思维模式和行动,影响社会信任,进而影响社会组织和交易成本,影响社会运行的绩效。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有助于澄清当前各方面对经济体系运行必然和应然规律的误解,有助于统一共识,有助于突显中国经济特点和运行规律,有助于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道路、发展模式的认同,降低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活动和经济治理的成本。

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即建构中国主导、主要由中国学者推动和国际学者协助、客观地反映中国经济运行特色和规律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现有的研究已初步对如何建构中国自主的政治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国民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经济学分支的知识体系提出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建设性意见。要坚持问题导向,考虑中国发展的独特性,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同时也应注重融通国内外优秀经济思想、观念、理论和方法。

基于新质生产力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并不会脱离和割裂原有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和人类共同的文明成果,而是坚持劳动创造价值观、唯物史观、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促进我国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迈上新高度。

以新质生产力为基点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理论愿景和基本架构

新质生产力的新样态和高质态及对理论认知的促变是全面深刻和动态的,但它毕竟还是生产力,必须紧扣生产力本质来探讨其特有的表征意蕴和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在科技进步加速迭代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应清晰明确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的共同愿景目标和同心内核,以及与经济学领域其他要素的内在关联,由此形成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理论愿景和基本架构。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和发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鲜明地从生产力发展角度给出了政党与经济发展和人民关系的判断标准。1945年毛泽东同志在《论联合政府》中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此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发展时期都在践行这一宗旨和标准。在当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时代大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人学观的现实体现,具有重大的划时代意义。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质上就是要释放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新质生产力是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是劳动者利用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是区别于依靠大量资源投入、高度消耗能源的生产力发展方式,摆脱了传统增长路径、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生产力,是当今数智时代更具融合性、更体现新内涵的生产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提出新质生产力这一新概念,是要素新优势、产业新质态、发展新路径、竞争新优势的动态性、时代性和战略性的集成表述,代表着更创新、更高阶、更可持续的生产力发展方向和经济运行主动力,也促使经济学乃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学术视角、关注重点和分析方法等发生深刻变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内容,是最大化地提升人民福祉、让更广大人民分享改革发展红利、激发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有效途径,是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阶段相适应、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人类文明进步的数智时代特征相吻合、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局相一致的战略部署。

新质生产力与经济要素和机制的内在关联

新质生产力与其他各类经济要素有着密切的内在关联。它依托于科技进步,通过优化要素组合、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产业升级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不仅有力地推动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更在解决全球性问题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质生产力与要素组合和生产方式。新质生产力以尖端技术和智能设备为核心支撑,颠覆性创新技术在生产流程和经济活动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新质生产力的崛起,催生了全新的生产模式,即数字化生产模式,以数据要素连接互渗、综合协调其他各种要素,产生倍增效应。这种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生产的自动化、精细化和智能化。在新质生产力和数字化生产模式的推动下,众多传统产业开始引入新技术和智能设备,以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一些新兴产业如智能制造、数字创意等迅速崛起,虚实融合的生产方式,在产品(服务)创意、设计、试产、量产、质控、展示、流通、消费及资本运作等环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提质增效。

新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新质生产力作为技术进步和生产效率提升的体现,更深刻地揭示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影响和演变。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智互联等迅猛发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对传统生产关系提出了挑战。传统生产关系基于人与物、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和协作,而新质生产力则可能改变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的关系和利益分配方式,更多地依赖于人机交互协同和智能化系统。这种变化使得生产过程更加灵活、高效,但同时也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质生产力与社会经济运行。在社会经济运作层面,新质生产力带来了许多正向变革。其首要的贡献在于,打破了旧有的产业链及产业生态架构,推动了产业层次的整体升级和转型。新质生产力还催生了一系列新型经济模式的出现,例如共享经济、平台经济和联盟经济等。这些新兴的经济形态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新质生产力与组织结构演变。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发展,劳动者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要素协同和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组织形态等也在发生深刻的变革。平台型和生态型组织形态的涌现,打破了传统组织的局限,以更加开放、灵活和协同的方式与外部伙伴共同创造价值。在平台型组织中,企业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起连接多方资源的平台,有效整合内外部资源,实现价值的共创与共享。生态型组织则更进一步,它着眼于整个产业生态系统,寻找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一个互利共赢的价值网络。在扁平化、网联化、良性内外双循环的生态型组织形态下,企业不再仅作为独立的竞争者存在,而是成为产业生态系统中的一部分,与其他企业、机构等共同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与中国式现代化构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同心圆

劳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推动者。社会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即激发劳动者的主体性智慧和创造性,让广大劳动者能更多地分享发展红利,形成内生自强的良性循环生态。

劳动是财富创造和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劳动工具演进是生产方式变革提升的主动力。新质生产力,既有表现形态与时俱进的新,更是质的内涵的实质性跃升。高质量发展体现鲜明的人民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依靠人民,评判标准是人民的获得感。从理论根源层面深刻理解把握以人为本的新质生产力,要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将共同富裕的美好愿景一步一步变为现实。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一切工作归根到底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关键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在微观根基层面的凝聚跃升,高质量发展在中观过程层面赋能添力,中国式现代化是宏伟目标和壮阔图景,三个层面构成以人民为中心的同心圆,形成以人民为核心的互反馈良性循环生态,为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保障。

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是人民,基点和轴线是劳动,这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特征,也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和实践主线。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切实推动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创立,才能在实践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通过高质量发展真正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如何基于新质生产力概念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人类追求物质财富和精神享受的需求是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当今时代,全球经济面临增长动能不足、经济治理滞后、发展失衡等突出的矛盾。相应地,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难得的机遇。以科技创新和人类智慧深度融合为主导的全新经济形态正在应变和适变中逐步形成,面对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发掘和用好新质生产力深刻的科学内涵和丰厚的思想内容,建构、发展和完善新的知识体系。

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建构中的重要成果,也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底基。新质生产力融合虚拟与现实、智慧与创新,不仅带来了全新的智(慧)创(造)型经济模态,也在引领我们迈进一个全新的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新时代。身处时代大变革中的人们,不仅追求资源配置和物质财富的生产,而且更加注重物质与精神的双轮驱动,重视智慧创造的价值。为了适应这一转变,我们需要对传统的理论认知进行更新和转变,包括观念的改变和对整个理论体系及内容的重构

新质生产力与智创型经济模态的崛起,能为我们建构一个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足并存并进的全新世界。以生产力理论中劳动者主体为逻辑主线,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主要可沿三条线索展开:(1)明确指出新质生产力是科技进步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的“虚实交融”的先进生产力,并依此观点指导经济实践、促进理论发展;(2)分析和厘清新质生产力与高质量发展、基本经济模态转换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间的关联机理与所遵循的内在逻辑;(3)初步刻画新经济模态的基本特征、主体构成、运行原理,重新审视基本经济发展模式及传统的理论知识体系,拥抱变化,以创造和适应新的经济形态。新质生产力和智创经济模态的形成发展无疑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识特征、探索规律,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勇敢地面对未知。

新质生产力,激发劳动者主体的内生动力、智慧和创造性,通过科创(尤其是颠覆性、重塑性的前沿技术)引领,实现要素的创新和优化组合、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表现为新思路、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和高质量、高效率等特征。因而,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习近平经济思想为指导,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认识;必须以人民为中心,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把握创新发展的规律,为指引实践、建立政策工具体系提供指引和支撑架构。从构成来讲,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主要应包括科学认识中国经济实际的规律体系,累积和提炼范畴,厘清基本范畴与学术范式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形成理论分析体系,进而搭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以及理论紧密联系实际的方法论体系。

要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与中国价值

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要以学术方式明确价值观和立场设定、深入把握经济运行规律、建立系统协调的政策工具体系,这三方面(层次)相辅相成、相互衔接、缺一不可。要深解透悟新发展理念和新质生产力是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深化精到的认识,为将这三方面结合来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提供科学指引。将经济实践中的参与主体、劳动主体、创新主体、受益主体等各类社会经济主体叠合一体,扩展到用劳动主体来刻画基本行为特性,也能在原有的生产函数基础上提炼和显现出在劳动者主体作用和科技创新引领下的数据要素倍增效应,更好地阐释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与底层逻辑,加深理解当下实践中的平台共享经济和数智经济,夯实根基、打通层隔,增强理论的科学性、可信度。

建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要处理好概念范畴、理论创新与体系集成和突显特色的关系。随着实践探索的凝练深化和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将人民创造、劳动价值、命运共同体等概念,与资源配置效率和均衡等概念对接融合,丰富新质生产力科学内涵,使其成为自主知识体系架构的主体框架。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制度体系、现代化产业和经济体系,宏微观贯通的精准调控和数字治理体系,以及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等实践和理论创新的内在一致性,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深度思考、发掘和厘清我国经济运行的源头动力、深层潜力、体制架构、结构韧性、内在机理与底层逻辑,努力推动和加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经济学知识体系。坚持自主性和原创性,并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与中国价值,以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以及科技创新引领与人文社会实践深度融合的辩证统一,来建构和完善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

加快构建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需要研究路径和方法上的创新与突破。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倡导直面现实的问题导向研究方法,重视作为理论创新和理论体系构建重要基础的高质量实证研究。由知识到理论再到学科(科学),重视高水平中国经济学教材体系建设。制定长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才培养规划方案,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培养专业人才,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掌握现代经济学的科学方法论,用科学的方法论来指导实践,促进研究方法的现代化。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有益成分,坚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面向世界、拥抱未来,以全方位开放的学术态度推进中国自主的经济学知识体系的构建。

0 阅读:15
人民论坛杂志

人民论坛杂志

中国思想门户、中央新闻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