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父母为何教出低分娃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4-12-18 07:32:25

近来,网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引发关注:一位北大毕业的父亲因上小学的儿子语数外成绩只有60多分而焦虑,他开始反思,甚至深夜苦读心理学相关书籍,试图找到问题的症结。其实,这种现象并不鲜见,很多高学历父母都有类似的苦闷。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学霸”父母教出了低分娃?

问题一

“学霸”父母是怎样辅导孩子学习的?

我的方法磨没了女儿的耐心

家长刘知非

从国内top2的名校毕业后,我进入一家研究所工作,同事大都是科学家、博士,也就是说,我被一水儿的高学历家长团团包围。这个圈层实在是产生了很多牛娃,不是这个娃大师赛金奖,就是那个娃机器人大赛一等奖,有些还可以随便挑清北的所有专业。在这样的环境下,我也对自己的两个女儿产生了不切实际的期待。

我笃信知识的价值,期待着能将自己的所学倾囊相授,为孩子的学业铺就坦途大道。我自认为能给孩子提供更有效的辅导,希望帮助孩子减少许多额外的摸索过程,开辟一条捷径。但在辅导中,那些在我看来理所当然、清晰明了的概念与逻辑,孩子学习起来却总面露困惑。一次,为了让她理解杜甫的《登高》,我兴致勃勃地从杜甫七岁咏凤凰开始讲起,再讲他得名“诗圣”的缘由和历程,最后讲这首诗的具体背景、情境和哲思。但是,孩子听着如此漫长的铺垫和讲述,耐心早已一点一点地磨没了。

自孩子们出生一直到大女儿进入青春期,我接触过的教育理论不可谓不多,蒙台梭利、华德福、瑞吉欧、正面管教、多元效能、芬兰教育模式……从发展心理学到积极心理学,从传统应试教育模式到素质教育多元发展理念,几乎都知道一些。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教育资源的日益丰富,也让人感到眼花缭乱。我既想让孩子拥有全面的素养,又怕过多的学习任务会扼杀孩子的兴趣和创造力,于是努力在知识传授、品德培养、兴趣激发和压力释放之间寻找微妙的平衡。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感到身心疲惫。

更糟糕的是,自身在学业和事业上的成绩成了一种无形的标杆,导致我盲目相信孩子肯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她们却因达不到期望而产生了某种自卑心理,削弱了向前探索和进取的精气神儿。

催促让儿子产生了逆反心理

家长甘棠

网上有个说法:大城市的教育之所以“卷”,是因为有相当大比例的孩子是“考二代”。他们的家长是从千军万马中通过考试厮杀出来的“考一代”。我家就属于这种情况。

反思对于孩子的教育,我有两种“迷信”心理:一是“迷信”基因。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我们自然而然地认为孩子能继承我俩的优秀基因,在学习上不会有什么问题。二是“迷信”培训机构,满心以为,钱花到位,就能得到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孩子。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我们渐渐失望地发现,儿子并没有显示出特别的学习天赋。进入小学以后,他的成绩在班级里也只在中游。

心理的落差让我们感到焦躁,焦躁又变成了一声声的催促:“今天的作业做了吗?”“现在几点了,快去学习!”“最近几次,考了多少分?”但我们的重视和心急不但没有起到促进作用,反而让他起了逆反心理,早上闹着不想去学校,晚上闹着不想做作业。时间一长,成绩下降,他也越来越不自信,小小的人儿时常长吁短叹。

后来,我和孩子爸爸推掉了各种不必要的活动,将晚上和周末的时间尽量都留给孩子。退掉了几乎所有培训班之后,我带着儿子阅读、写日记、写作文,爸爸带着他学英语、踢足球、打篮球。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儿子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通过实践,我和孩子爸爸认识到教育是跟随孩子的成长、且行且探索的复杂过程。

问题二

孩子愿意接受“学霸”父母的辅导吗?

为了应试被迫听从爸妈安排

六年级学生常安祺

我的爸爸妈妈一个是硕士、一个是博士,他们各科学习成绩都不错,就是英语弱一些。他俩认为英语不好的关键是语法不过关,因此要防患于未然,让我和弟弟必须一开始学英语就严格按语法来。从我刚上小学起,爸爸妈妈就规定我每天晚上6点到7点必须用来学英语语法。那时候,我特别抵触,我喜欢看英文绘本、看英文动画片、听英文歌,但一学“第三人称单数”“主系表结构”这些东西就头疼。

我觉得这样学一点儿乐趣都没有,但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自己可以条件反射式地做对绝大部分完形填空题,也就理解了爸妈的用心。去年,我跟随学校管乐团出访美国,发现其实在国外人们说话根本不怎么讲究语法,但意思都能懂。回来后我跟爸妈交流了这个现象,他们说严格遵守语法规则主要是为了应对考试,好吧,我虽然不愿意也只能听他们的话了。

有时希望父母指点迷津

初三学生周信芳

我的爸爸妈妈都是硕士,爸爸还是大学教授,但他们平时很少辅导我的学习,颇有一些“无为而治”的风范。

小学时课业简单,我对他们的“无为而治”是很满意的。在同龄人学奥数时,我做完校内作业,就看闲书、和朋友四处逍遥去了。课外班报了篮球、羽毛球、舞蹈、钢琴、英语一大堆,大都是虎头蛇尾,爸妈也不怎么追究。小学毕业时,我课内成绩不错,但没有任何奥数基础或者提前学的课程。

但是,上初中后,我的数学成绩开始严重拖后腿,而且越来越无头绪,即使经常“开小灶”,成绩仍像坐过山车,同一个星期内难度差不多的两次考试,分差能达到25分。语文方面,尽管我有一定阅读量,但做阅读理解题时总无法切中得分点。“小四科”不计入中考成绩后,我失去了拉分利器……和那些不喜欢家长辅导功课的同学相比,有时候我倒希望爸爸妈妈能给我指点迷津,省得我在学习上走弯路。

问题三“学霸”父母教育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

一味套用过去的“成功经验”

北京石油学院附小六年级语文老师、班主任樊微微

高学历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候往往带着一种天然自信。一来,他们本身就是善于学习的人,即使不是教育专业,也能通过自学或总结提炼出一套能自洽的教育理念。二来,他们常常会在辅导孩子的时候,直接给出经过切身体验而筛选、验证过的学习方法,帮助孩子“弯道超车”。这些都是高学历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的优势。

不过,从教近20年,我发现高学历家长辅导孩子学习时也存在一些普遍性的问题。比如,他们会直接迁移自己的经验,忽略时代差异和个体差异。高学历家长将自己的学习经历折射到孩子身上,几乎是一种惯性。他们常常感叹:“我小的时候,好像玩儿着玩儿着就学会了。”“我爸妈也没怎么管过我,我也读到了博士。”然而,学校教育早已从“大纲”时代进入“核心素养”时代。例如,有些家长认为语文学习就是把课文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摘录其中的关键语句,背诵下来。当我们用“绘制三国十大人物文创T恤”的项目式学习方式驱动学生研读《三国演义》的时候,一些家长才恍然大悟:“哦,现在是这样学习的啊!”所以,一部分高学历家长在用记忆、刷题等老路子引导孩子学习或评价其学习效果的时候,必然会遇到阻力。

另外,高学历家长在潜意识里都认为自己的学习力在孩子的身上也会得到展现,有区别也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但实际上,每个个体对于学习的理解差异很大,学习力的表现也不同。

高学历家长往往是做课题的高手,如果孩子学习能力尚可,学业水平中等偏上,一部分家长会为孩子规划出成长路线,并从远大目标逆推出各阶段小目标,然后做出计划表,填满孩子的所有时间。往往,这部分学生是眼里失去光芒最快的一批孩子。但不可否认,这部分家长是信息获取力很强的家长,他们往往从若干个群内收集分析各路信息,为孩子做出所谓的“最优选择”。

建议家长们站在孩子的立场看待学习。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学习潜能和学习兴趣,而不是强压和灌输,不要一味套用成年人的“成功经验”。要注重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对待。毕竟,学科是片面的,人的综合发展才是全面的。

永远不认可孩子的努力

北京十二中高三语文备课组长牟颖

提到高学历家长教育孩子时存在的问题,我脑海中就会浮现出一件真实而令人痛心的事情。

2017届有一位家长,是某知名大学的研究生导师。这位家长做事果断麻利、严谨细致,而她的孩子却很腼腆,说话时眼神从不敢与对方对视。一次高三期中家长会后,这位家长拿着笔记本和笔在办公室等了我很久。等待期间,她一直在听我与其他家长交流的内容,还认真地记录下来。轮到她时,她不等我开口,就把刚才听到的内容进行分类概括,特别清晰。当时,我很佩服她的专业素养,但也担心她与孩子的相处模式。

果不其然,她依据刚才分析的每一条要点,逐条对应孩子的问题。在她的口中,孩子问题多、困难大、总是达不到她的预期目标。但她也对孩子有很大的信心,认为孩子聪明有潜力。没说多久,家长竟开始委屈地掉泪,说自己在孩子身上付出很多,从幼儿园开始,按照每一年龄段预期应达的能力目标,严格规范孩子。这时,孩子被叫进了办公室。孩子看到妈妈那一瞬间,目光立刻低垂,温顺地站到一旁。然而,当被问到前几日与同学争执一事时,孩子神情发生了明显变化。在他妈妈的一再逼问下,这个男孩子的情绪失控,开始旁若无人地咆哮,一边用手扇自己的脸一边骂自己:“我废物!我是废物!行了吧……满意了吧……”当时的气氛一度凝滞,办公室里所有的人都惊呆了。

后来,我从孩子口中得知,从小到大,他的每次努力换来的却是更高的要求,甚至是批评。之所以与同学发生争执,因为同学顺嘴说了他一句“废物”,正是这个词让他破防,因为他确实觉得自己就是废物。

孩子痛苦的样子刺痛了我的心。我想对家长们尤其是高学历家长们说,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剧本,要允许孩子们不断地探索、试错、调整后去选择。而我们,只是引路人而已。这种引路,是符合孩子身心规律的引导,不是拔苗助长式的自我满足。

思考与建议

高学历父母并非天生好老师

北京教科院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谢春风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在养育孩子上负有长远责任。同时,父母又是需要学习、实践和发展的特殊角色,即便是高学历父母也没有免修“执照”。

现代父母养育孩子的过程,不仅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自身再次成长和教育生命成熟的过程,无人可以例外。现代父母在养育孩子中需要实现至少五次成长和生命蝶变,高学历父母也必然如此。

第一次成长是从自然个体向父母角色转变。从妈妈怀孕开始的十个月,是父母新生命成长的一个起点。这个时期,准父母开始阅读育儿书籍,参加产前课程,学习如何照顾即将到来的新生命。第二次成长是从孩子出生到三岁,是父母养育知识和实践的现实考验。这个阶段,父母需要面对孩子的喂养、睡眠、健康等基本问题。第三次成长是对孩子习惯品德养成和学习成长的第一次现实感知、协同育人尝试。随着孩子的成长,父母开始关注孩子的习惯品德养成和学习成长。这个阶段,父母需要与幼儿园合作,共同教育孩子。他们开始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幼儿园的事,家庭环境和父母的参与同样重要。父母开始尝试与孩子一起阅读、游戏,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同时也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意识和能力。第四次成长,本质上是父母对小学教育的学习适应,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第一次实践探究。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正式进入社会化过程,他们需要学会与同龄人交往,遵守社会规则。父母也更加深入地参与到孩子的教育中,他们需要与老师、学校、社区合作,共同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第五次成长,是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父母需要学会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沟通,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同时也需要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及情绪,以适应孩子的成长。这个阶段,父母可能会经历许多挑战,但这些挑战也是他们成长为更成熟、更有智慧的父母的难得机会,且不可复制。

通过以上五次生命再成长,父母不仅能够更好地养育孩子,也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和生命的丰富。

在养育孩子的复杂过程中,父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挑战,但这些也是自身成长的宝贵机会。通过积极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父母可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健康养育意识、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生命的意义。显然,养育孩子不仅是一个家庭责任,也是一个人生发展机会,一个让父母不断成长和完善自我的学习机会。通过这个过程,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和智慧的家庭环境。

高学历父母的知识背景,往往有助于养育孩子健康成长机会的实现。但高学历父母的强烈“我执”和知识优越感,可能是一个负面影响,造成亲子关系、家校关系的困扰,需要自觉认知觉醒和积极的实践超越。否则,高学历会成为孩子健康快乐的“拦路虎”。现代社会里,养育孩子的压力和挑战越来越大,但这也是父母成长和进步的动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父母可以更好地应对这些挑战,同时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实现自我成长。

总之,养育孩子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旅程,需要父母不断学习、适应、反思和再成长。通过这个过程,父母可以与孩子一起进步,共同创造一个充满爱和智慧的家庭环境。这个过程不仅是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父母再成长的过程,但需要父母不断地学习、适应和改变,以更好地应对养育孩子的挑战,享受亲子共成长的幸福。

插画:琚理供图:视觉中国

1 阅读:30

北京日报客户端

简介:爱北京、关注北京、读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