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蝶变让大石砬村抱上了金饭碗——河北省林草局驻村工作队帮大石砬村变模样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2-18 15:10:31

文/陈玉新

“快来,快来!”河北省沽源县大石砬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孙喜玲抱着一块金灿灿的匾牌,还没走进村综合服务中心就大声招呼着。正在值班的驻村干部和村干部连忙上来接过她手里的匾牌,端详着上面写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十二个大字。

在河北省林草局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的紧密协作和高效联动下,少数民族人口占比达46.5%的大石砬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持续发力,展现出了强劲势头。以特色种植、民宿与“生态+文旅”深度融合为主导的乡村产业小步快跑,引领集体经济蓬勃发展、各族群众共同增收致富、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基层治理不断优化。从“输血”到“造血”再到“活血”,一场从“脏乱差”到“美如画”的蝶变正在发生。

让乡亲们端稳“生态碗”

大石砬村林地面积达2.1万亩,驻村工作队刚一到村里就被丰富的林业资源吸引住了。经过调查研究,工作队因地制宜成立了林木种植合作社,并决心以此为突破口,带领村民开启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驻村工作队的积极协调和河北省林草局的大力支持下,大石砬村申请了河北省首个合作社造林项目,带动村民人均增收300元,贫困户增收900元。完成了坝上杨树防护林更新改造技术示范推广项目,惠及贫困人口40人,人均增收2000元。实施了樟子松嫁接红松项目,村集体增收20余万元。设立生态护林员岗位81个,人均年增收3000元⋯⋯

“截至目前,我局先后落地实施林草生态帮扶项目10余个,投入帮扶资金超过1800余万元,助力大石砬村脱贫致富。”河北省林草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建辉如是说。

一个个生态扶贫项目,通过吸纳贫困劳动力务工,收取土地租金、材料款等方式,大大加快了大石砬村生态资源优势转化,实现了资源增长、生态增效、产业增值、农民增收。

2019年底,大石砬村成功脱贫出列,生态环境大变样。全村森林覆盖率达到43.8%,先后获得“省级森林乡村”“国家森林乡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等称号,成为国家森林乡村创建样板。

然而,驻村工作队并没有满足于现状。“脱贫了,我们下一个目标就是抓住绿色发展的好机遇,让村里端稳‘生态碗’,走上振兴路。”驻村干部们一致表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在家门口就能打工

在大石砬村露天百合种植基地,20余名农户忙着采挖、分拣、装运,一颗颗个大饱满、色泽洁白的百合果实装满篮筐,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

坝上地区此前没有大规模种植百合的先例,群众起初很不看好。2017年,驻村工作队先是邀请北京农林科学院专家来村调研,证实大石砬村土质是肥沃的富硒黑沙土,且当地温差较大,适合种植百合。随后鼓励村干部、党员带头试种露天百合,聘请专家全程技术跟踪指导,又帮忙联系了销路,当年便实现亩均收入近5000元,收益比种植传统作物翻了几番。

看到了收益,群众心动了,纷纷开始尝试种植,露天百合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2019年180亩、2020年400亩、2021年700亩、2022年900亩、2023年1200亩、2024年1500亩。如今,大石砬村已培育食用百合12个品种、观赏百合4个品种,产品稳定销往北京、山东、黑龙江等地,市场反响良好。

随着百合产业越来越红火,“花卉之乡”逐渐成了大石砬村的重要名片。瞅准了这种带动效应,驻村工作决定进一步抓住机遇,在大力发展露天百合的同时,规模种植万寿菊、葵花、油菜花、胡麻等经济花卉,全村花卉种植面积达7000余亩,并建设高标准鲜切花种植暖棚9座、花卉储藏中心1个,用于冬季花卉种植,错季销售,填补了坝上地区冬季鲜花市场空白。

“我在村里的鲜切花种植暖棚栽花、养花,一天能挣120元。”村民白素曲高兴地说:“现在好了,不用出门,在家也能打工了。”

巧打致富组合拳

花香自有蜂蝶来。驻村工作队很早就意识到,种好了花不只能当商品卖出去,还能当风景把人引进来。

村子四周草木成荫满目苍翠,其间有狍子、野猪、野鸡、獾、狐狸等野生动物闪现,草原天路穿村而过,道路两旁是集中连片的农田花海,加之少数民族村的民族风俗、后山白垩纪地貌等资源,为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打出一套‘生态+文化+旅游’的组合拳,是我们给村里确定的新经济增长点。”河北省林草局驻大石砬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徐立群介绍。

打造花海栈道、观景平台及山地景观、灯光秀表演;新建村级草原花卉博物馆、旅游餐厅;扩大生态公园、萌宠动物园规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通过整合各类帮扶资源,实现了帮扶资金的有效投放,为大石砬村争取到了更多资源,为村集体收入找到了稳定的来源,也为村民提供了务工机会和致富途径。

65岁的萌宠饲养员李文祥坦言:“没想过还能在家门口干上每天和小动物做伴的营生。”2022年以来,大石砬村连续三年举办“中国·沽源花卉文化旅游节”,年均吸引各地游客超过10万人次前来赏花游玩。李文祥饲养的兔子、松鼠、梅花鹿等动物,让小朋友们流连忘返。

游客喜欢来,也得接得住。“村民经验不足,为了规避风险,我们引入了专业运营团队,通过带头人承包现房改造经营、村集体建房租赁经营、村民房屋自建自营等多种模式,鼓励村民发展特色民宿,进而开展全域旅游。”孙喜玲补充道。

在外创业多年的孙长军看到家乡越变越美、游客越来越多,回到村里干民宿。他通过租赁农户闲置房屋,进行升级改造经营。农户挣租金的同时,可优先务工。

“平常人就不少,周末更是得提前预订。真没想到那么火。”聊起经营状况,孙长军难掩喜色。

擦亮百姓幸福的底色

定点帮扶以来,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精准发力,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着力提升村民生活环境,擦亮乡村振兴的幸福底色。

“过去,群众喝的是山泉水。每到结冰期,全村仅有几户人家有水吃。村里的砂石路又窄又不好走,每逢冬天下雪,好几个月出不了门。”老党员杨文银说道。

而今,在驻村工作队的协调和争取下,村里打上了新机井、铺设了自来水管网,村民24小时都能用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向东水泥硬化了连接承德丰宁县的道路,向西通往乡政府的道路由3米的水泥路拓宽成6米的柏油路,村内的街巷、入户路全部硬化,安上了太阳能路灯。

大石砬村如今处处都有新变化。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拔地而起,幼儿园落成开园,医务室、警务室、公共浴室、公共厕所投入使用,免费WiFi、公安视频网全面覆盖,文化大舞台、文体活动室、标准篮球场满是欢声笑语。生态公园、街边小游园、文化长廊及可充电停车坪等公共设施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提档升级中,曾经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河北省林草局驻大石砬村工作队帮扶这几年,村里的设施和村民的精神风貌实现大变样。”长梁乡党委书记李玉海非常感慨。

“定点帮扶是党交给我们的重任,我局将进一步加大支持帮扶力度,选派精兵强将,一茬接着一茬干,多为群众做实事、办好事、解难题,让乡亲们的生活一年更比一年好,为建设和美乡村贡献林草力量。”河北省林草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忠说。

确保“水流走后,石头还在”

河北省林草局驻村工作队始终把建强基层党组织作为首要任务,确保“水流走后,石头还在”。

驻村工作队注意从本村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中挖掘人才,支持致富带头人孙喜玲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培养“85后”大学生、退役军人进入新一届村班子。同时,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形成“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在思想上带、经验上传、方法上教,不断提升干部思考谋划、制度建设、组织管理、协调沟通等能力,逐步把村干部推向前台当主角,在工作中独当一面。

“我们为村里建立完善了13项规章制度,坚持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权,不断加强村级组织的规范化建设。同时建立了‘村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联系户’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由村干部分包19名党员,每名党员再包联10至15户群众,每月入户摸排走访、收集村情民意、解决矛盾问题,增强了村两委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也提高了服务群众的综合水平和整体素质。”徐立群介绍。

“8年前,我们村还是一个‘死气沉沉’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守着‘绿水青山过穷日子’,但自从2017年河北省林草局定点帮扶以来,村里从上到下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中央和国家机关党校邀请,孙喜玲为干部进修班、培训班的全体学员作专题报告时这样说道。

如今,大石砬村党支部已经从过去的后进支部变成了“河北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党建示范村”。作为村党支部的“当家人”,孙喜玲先后获评“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巾帼建功标兵”“全国妇联系统劳动模范”等多项荣誉,受邀参加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当选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妇女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代表。

《绿色中国》A(上半月)2024年11月号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