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张爱萍准备强攻日军据点,任务艰巨,大家以为会派主力团去。没想到张爱萍却派最弱的23团主攻。众人大惊:“23团刚打败仗,损失惨重,很难打主攻?”张爱萍却力排众议,执意让23团主攻。 1943年3月初,日军对盐阜地区展开了大规模进攻,在新四军3师8旅的根据地内新建了30多个据点后,开始带着主力向根据地外的大据点撤退,准备修整一番,而后寻机再进攻。 旅长张爱萍敏锐注意到了日军的动向,现在日军主力撤退,其新建的据点尚未稳固,如果让日军平稳撤退,给其喘息的机会,那么后面就会相当的被动,基于此,张爱萍想着该和日军打上一仗,一来反击,从日军手中夺回被占的村子,二来好打乱他们的计划,把日军的“牛鼻子”牵起来。 张爱萍看着桌面上的地图,良久,他的目光停在了日军陈集据点上。陈集位于阜宁、甸湖之间,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是日军重点把守的一个大据点。拔掉这个据点,就能震慑周围,改变战场态势,争取主动。 经过一番侦察,探得陈集据点中驻有日军一个中队,装备有轻重机枪、迫击炮,周围工事齐全,暗堡林立,还配有弹药库。基于此,张爱萍把旅部前移到了潢萤附近,同时命令22团向着东渡过盐河,隐藏在芦浦地区待命,同时其他三个主力团迅速集结,准备攻击。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众人建议,陈集据点的日军装备精良,工事坚固,应该把攻击的重点放在攻城上。张爱萍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在对陈集周围据点的情况,发现了一些古怪。 首先,陈集地理位置重要,一发而动全身,日军在陈集周围的据点中,也布满了重兵,到时候战端一发,周围日军势必会来增援,这样的话,进攻的重点应该放在打援上,而不是攻城。 那么速战速决行不行,赶在日军支援打来之前拿下陈集,这也不现实,部队缺少重武器和攻坚的经验,攻击陈集起码要一晚上的时间。所以张爱萍建议,攻击的重点放在打援上,而负责攻城的部队一个团即可。 那么谁来担任主攻?此时8旅有五个主力团,但是真正可以打这样攻坚战的部队,只有23团和24团。但是23团在前不久刚和日军交手,打了败仗,部队损失惨重,战士们的士气也比较低。反观24团齐装满员,显然比较适合担任主攻。 但是令大家意外的是,张爱萍再次改变计划,他决定由23团担任主攻,特务营配合,其他的部队以24团为主,担任阻击,牵制陈集外围之敌。 此话一出,众人议论纷纷,陈集一仗,事关重大,关系到8旅能不能在苏北站住脚。让23团打主攻,这对刚刚遭受重创的23团来说难度很大,24团团长也想争取主攻的机会,基于这几点,大家争论起来。最后,张爱萍力排众议,他判断,如果是晚上九点钟进攻,第二天早上九点也不一定能拿下陈集。 如果阻击部队强,把敌人拒之门外,为主攻争取更多时间,就有可能在中午之前拿下。主攻自然是要用主力,但是也要灵活,现在打援更加重要,应该让24团打援才对,打援也是主攻。 接着,他又去23团,亲自给战士们打气,这次主攻,就是给23团一个翻身的机会,战士们一听自己还有机会打主攻,纷纷振奋起来,势要打出一个翻身仗来。 看到士气起来了,张爱萍很欣慰,他又给23团团长胡继成建议,这次进攻,部队缺少重武器,可以用火攻的方法,多准备一些弓箭,在箭头上包上粘过火油的棉花,射到据点里去,这也不失为一种攻坚方法。 3月25日晚上,胡继成带着部队悄悄向陈集西北集结,据点中的日军多数住在镇子西边的房子里,另外一部分住在镇子东北。胡继成来到一看,发现日军今天竟然把四周进镇的桥梁拆了,只留了一个出入口,部队兵分三路,靠近镇子。 其中5连作为主攻连,要率先发起进攻,张爱萍不放心,不顾大家的劝阻,竟然跟着5连上了前沿。九点钟,5连战士已经摸到了河边,百米外就是敌人,只见尖刀班班长一挥手,后面的两个战士迅速地弯着腰向前,摸到桥上,靠近日军哨兵,匕首起日军倒。 班长立即起身,带着部队猛跑,拿下大桥,后面部队以迅雷不及耳之势冲进日军住的房子,顿时间枪声四起,睡梦中的日军还没反应过来,就被解决。 各路部队成功地突入据点后,双方在街巷中激烈对战。日军始料未及,纷纷向着镇子里一个三面临水的大院子退却。里面有一个弹药库,残余的日军试图坚守到天亮,以待援军。 胡继成见势不妙,带着部队冲了好几次,无奈,日军的火力太猛,都被打了回来,双方就这样相持着。张爱萍听说后,立即叫胡继成用老办法——火攻。 出人意料的是,大火刚刚点燃不久,天公不作美,忽然下起了大雨,火攻不成,胡继成抬头一看天,就要天亮了,再拖下去,打援的部队压力很大。 最后,张爱萍带着特务营赶来,他让西边的部队假装撤退,撤到西北角埋伏,还要求部队撤退的时候要让日军看到。接着又让其他三面迅猛进攻,把日军挤出来。果然,日军见势不妙,当即向西突围,正好和埋伏在西北角的部队遇上,天微微亮时,陈集日军被全歼,23团提前完成任务。
小编,张爱萍什么时候当三师八旅旅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