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文培培当代陕西杂志社记者
嘉宾
韩海若西安市碑林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鲁兴社西安市碑林区民政局副局长
常晓华西安市碑林区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
韩圆鑫西安市碑林区民政局儿童福利和社会组织管理科科长
杨潇西安市碑林区张家村街道黄雁社区党委书记
康梅西安市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负责人
困难群体既有物质需求、精神需求,还有发展需求,时下的社会救助不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在困难群体的识别上,既要重视直观可见的“困境之人”,也要高效识别“沉默的少数”。
不久前,民政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工作方案》强调,“在全国开展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推动各地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实现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
碑林区探索的“融救联助”救助体系,回应了困难群众的现实需求,也为被救助者的长远发展创造条件。
从“兜底”向“服务”延伸
韩海若:一般而言,民政部门平常关注的多为低保户、特困人员,两者都偏向于单一的兜底性物质补助,每月享受固定的低保金、特困金,以现金和实物为主的救助,难以满足困难老人、残疾人、儿童等特殊群体的需求。
碑林区建立起的“融救联助”体系其实是一种服务性社会救助,以社区为平台,以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人才为支撑,链接社会慈善组织,调动社会志愿者等多元融合、精准帮扶的服务体系。
鲁兴社:的确,推动社会救助由单一物质救助向“物质+服务”综合救助模式转变十分重要,这也是健全分层分类的社会救助体系的应有之义。分层就是把困难群众根据困难程度分成不同的层次,分类就是对不同层次的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救助政策。
现实中救助体系不够完善、对象识别不够精准、资源整合力度不强、服务供给内生动力不足是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几大堵点。
那么这些堵点如何破解?作为区级民政部门,在具体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一定要健全,这是首要的。2023年开始,碑林区民政局建立健全“融救联助”服务体系,稳定满足困难群众的多样化生活需求,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现金+服务”社会救助服务模式的实施办法》《碑林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服务救助办法》等文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贡献服务的方式,实现了碑林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服务救助制度化、稳定化。
还有一个就是建立民政、医保、卫健、教育等22个部门共同参与的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通过“政策会商、难事共解、急事快议”方式及时解决一些特殊家庭子女关爱资助政策制度、罕见病患者医疗救助、受灾家庭临时救助等急难个案。
杨潇:具体来说,“融救联助”服务执行方式是以区街指导,以社区为基本单元。目前,碑林区在全区105个社区建立起“融救联助”工作室,各社区成立由社区党支部书记担任队长,配备专职工作人员1名、专业社工1名,由社区工作者、志愿者组成的873名服务队员“随时备战”,在困难群众遇到急难问题时,第一时间提供上门帮扶。
从“单靠政府”到培育“多方主体”
韩海若:坦率地讲,实施“物质+服务”社会救助模式是一场系统性改革,服务类社会救助的推广与实施,需要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这就要求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支持,市场则发挥资源配置的作用,确保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从而不断壮大救助队伍。
韩圆鑫:当然,也要为广大社会组织提供更加广阔的参与空间和发展机遇。目前,我们通过走访联系、上门摸排等方式,各社区都建立了社会救助政策清单、社会组织服务清单、驻地单位帮扶清单等5项救助资源清单,为社会组织的工作开展打下好的基础。
社会组织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通过关注受助者的精神需求、心理健康以及长期发展能力,提供教育、就业、心理咨询等更加个性化和专业化的服务,帮助受助者更好地融入社会,实现自我发展。目前,全区汇集了辖区内98家社会组织、469家驻地单位、326名爱心志愿者,成功链接各类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服务3000余次。
康梅:碑林区服务类救助主要采用“项目化”运作方式,为辖区困难群众提供专业社工服务,为儿童打造的“展翼行动”品牌项目包含:儿童心理慰藉、亲情陪伴、个别化服务、兴趣培养、社会融入、教育资助、安全守护等五档十项服务;对低收入家庭打造了“社会救助助理”服务项目,向有需求的特困人群提供个性化服务。
作为其中一家社会组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会努力帮助救助对象构建家庭和社会支持网络、链接资源、组织活动,进行专业赋能,以切实帮助救助对象解决现实问题为核心,运用个案、小组等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开展服务,确保每一名救助对象的实际困难都得到解决。
鲁兴社: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既是对政府救助的一种必要补充,也是进一步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内在需求。社会力量在社会救助领域与政府协作,一定程度上使社会救助的覆盖范围扩大,改善了边缘性困难群体的处境,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也增加了社会和谐稳定因素。
从“普适性”向“精准性”递进
韩海若:今后,碑林区民政局还将进一步瞄准困难群众的多元化、个性化的基本生活服务需求精准链接对象,提升救助质效。
什么样的救助才是困难群体最想要的?就要从“人找政策”向“政策找人”转变。比如,碑林区以困难家庭为单位,对3200户低收入家庭全部进行立体分析,分层分类匹配救助政策、志愿服务、慈善帮扶等资源,根据“需求清单”中的低收入家庭困难因素,从“政策清单”中匹配基本生活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等政策,从“服务清单”中匹配助老、助残、助学、助医等服务。
常晓华:针对特困人员照护,我们还特别加强了与人社部门联动,完善全区困难群众就业扶助信息库建设,开展就业意愿个性化征询,针对困难群众实际,量身定制职业介绍服务,帮助提供就业技能培训服务。
鲁兴社:今年以来,碑林区重点建设了一个“融救联助”信息平台,通过数据治理、精准画像、一键求助等手段,实现主动预警和可视化管理,高效识别“沉默的少数”。
根据救助需要,平台可以实时汇聚政府救助资源,高效融合社会力量救助资源,提供了民政救助领域与跨部门救助协作,依托信息化手段,实现了困难群众实际需求与救助资源间的精准对应,使碑林区“物质+服务”救助工作更加精准化、多元化。
(本文刊发于《当代陕西》2024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