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癌症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胃癌的年发病人数超过35万人,位列所有恶性肿瘤第5位;年轻人发病呈上升趋势。
很多人确诊胃癌时已经是中晚期,治疗难度大、生存率低。引发胃癌的因素有哪些?如何预防胃癌的发生?针对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开屏新闻记者采访了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二病区主任医师唐映梅。
唐映梅介绍,胃癌是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亚洲国家,如中国、日本、韩国等,胃癌的发病率较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统计数据,胃癌在所有恶性肿瘤中排名第五,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胃癌。我国每年新增胃癌患者35.9万例,死亡病例约26万例,其中年轻人罹患胃癌的比例逐年攀升,这一上升趋势已不容忽视。
“我们最近接诊了一位胃癌患者张先生,只有35岁。”唐映梅指出,近年来,胃癌患者呈现年轻化的趋势。
除了年轻化的趋势,胃癌的发病还有很明显的一个地域性别和年龄差异,高发的年龄段是60~74岁,男性发病高于女性。此外,在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区,胃癌的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高发的年龄段是60~74岁,为什么张先生仅仅35岁就得了胃癌?唐映梅表示,不良习惯,潜藏致癌风险。张先生因为上腹部不适、体重减轻等症状来医院就诊,经过胃镜检查,最终确诊为胃癌。详细问诊后发现,张先生因工作原因长期饮食不规律,喜欢熬夜,平日里还喜欢吃烧烤。
唐映梅指出,胃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据研究,约60%~80%的胃癌患者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史。
2.饮食习惯:高盐、高脂肪、低纤维的饮食习惯,尤其是大量食用腌制食品、熏制食品等,增加了胃癌的风险。
3.吸烟与饮酒:吸烟和过度饮酒都是胃癌的风险因素。
4.家族史和遗传易感性:家族史是胃癌的高风险因素之一。家族中有胃癌患者的人群,其胃癌患病风险显著增加。
很多人提起胃镜就瑟瑟发抖,但国家卫生健康委最新公布的《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方案(2024年版)》(以下简称方案)指出:胃癌筛查推荐内镜学检查,首选普通白光内镜检查,对发现的可疑病灶采用特殊内镜技术(窄带成像技术结合放大内镜、蓝激光成像放大内镜、色素内镜、激光共聚焦显微内镜、荧光内镜等)检查并进行活检。不能耐受常规内镜检查者可进行麻醉/镇静内镜或经鼻超细内镜检查,也可考虑使用磁控胶囊胃镜。
唐映梅指出,胃癌的早期发现对治愈至关重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期胃癌往往局限于胃黏膜层,治疗效果更好,治愈的几率也大大增加,而胃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胃癌的重要手段。
胃癌高风险人群原则上每5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有下列病变者建议缩短筛查间隔:局限于胃窦或胃体的萎缩性胃炎或肠上皮化生患者,每3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萎缩累及胃底或全胃,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每年进行1次内镜检查。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每3~6个月进行1次内镜检查。
唐映梅也指出,以下人群需要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长期胃部不适,出现上腹痛、反酸、食欲减退、贫血、呕血、黑便、体重迅速下降等症状;胃癌高危人群:有胃癌家族史、幽门螺杆菌感染史、长期不规律饮食、60岁以上人群;既往有胃部疾病史:如慢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等;从事长期暴露在放射线下的工作人员要定期筛查。
唐映梅提醒,胃癌看似可怕,但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改变,就可以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生风险。
如何预防胃癌?她表示,一级预防:尽量避免引发胃癌的病因,比如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避免致癌环境接触等,从而降低发病率。二级预防:针对高风险人群及早筛查,尽早发现,从而进行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三级预防,如果发现已经患胃癌,要进行规范化治疗和康复管理,降低胃癌的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胃癌的防治涉及到多个方面,从健康饮食到定期体检,防患未然始终是最有效的策略。
1.消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有效治疗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手段。若发现有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根除感染,降低胃癌的风险。
2.健康饮食:减少盐分摄入、少食腌制食品,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控制饮食的高脂肪、高热量,戒烟与限酒、保持良好的作息与心理健康。
3.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有胃癌家族史、长期胃部不适等),早期发现胃部病变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