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让孩子和父母成功分离,成为一个人格独立且自信的人。
因此,父母在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要懂得适时放手,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未来负责。终有一天,孩子会怀着一颗强大的内心,从容地应对成长中的各种挑战。
01 孩子过度依恋父母时,请坚定但又温柔地把孩子“推开”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和妈妈就是他们最大的依靠,不过在现实中,大多数孩子都比较依恋妈妈。在一定程度上,孩子对妈妈适度的依恋,确实有助于他们建立对他人的信赖度和自我信任感。但过犹不及,如果母子间没有形成基本的依恋关系,或者说是依恋关系过度了,都会给孩子的性格发展造成不良的影响。
我们经常看到,不少孩子对妈妈过度依恋,就是我们常说的比较黏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不加以控制的话,将会影响到孩子的独立,特别是对男孩子来说,对妈妈的过度依恋不利于他们形成勇敢、坚毅等品质。
那么,面对这种可能的成长危机,妈妈要怎样做才能帮孩子顺利度过危机呢?我认为,在孩子过度依恋时,妈妈一定要坚定但又温柔地把孩子“推开”,让他减少对自己的依恋,学会独立。
1.孩子和大人在心理上都要做到“断奶”
当孩子长大了的时候,对孩子不光是在生理上要“断奶”,还要在心理上要“断奶”;不仅孩子要“断奶”,大人也要“断奶”。
很多孩子对妈妈之所以出现过度依恋的状况,根源还在于妈妈自身就没有给自己“断奶”,比如,孩子快小学毕业了,还在陪孩子睡觉,觉得这样才踏实;怕孩子饿着,要亲手给喂孩子吃饭,觉得这样才放心,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一直没有机会跟妈妈“断奶”。
心理上未“断奶”的孩子往往极度缺乏安全感,会随时担心失去妈妈的保护,自然而然就会出现过度依恋妈妈的心理动机。
妈妈如果要改变这种状况,要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可以教孩子怎么做,但不要代替孩子去做。不管是孩子还是大人都要在心理上做到“断奶”。
2.让爸爸也一道参与育儿
在现实生活中,爸爸们往往因为忙于工作,而把主要育儿工作扔给妈妈们去做,这对孩子的成长当然不是一件好事。
为改变这种状况,妈妈应该让爸爸多参与到育儿中来,爸爸也要主动多承担一些育儿责任。比如,和孩子到户外体验一下大自然,到运动场上尽情地嬉闹奔跑等。当孩子觉得和爸爸在一起很开心的时候,他们自然就不会过于依恋妈妈了。
在传统观念上,一般认为“听话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如果仅从秩序感上而言,这种观点是成立的。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孩子在将来少走弯路,但那些从小被教育”要听话“的孩子,凡事都顺从别人、依赖别人,长大后很容易缺乏主见,也缺少自信,在处理问题能力、生活自理及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存在较大的缺点。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过于听话”的孩子并不一定就是好孩子。
这类型孩子的潜能很难得到发挥,面对竞争和挑战他们明明有能力却不敢去尝试,个性受到压抑。为了从老师和父母那里得到“听话孩子”这样的评价而活,很难活出真正的自我。因此,他们不会快乐,更谈不上有什么出息。
所以,我们要改变“听话孩子”就是好孩子的传统观念,而是要尊重孩子的天性,给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和自由支配的时间,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主见,让孩子勇于面对各种挑战。
另外,父母在思想上尽量不要给孩子设限,也不强求孩子要做到绝对听话,可以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鼓励孩子大胆表达。与此同时,父母要多和孩子交流想法,引导孩子学会积极思考,有意识地开阔孩子的思路。这样,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才会越来越强。
03 给孩子创设独立尝试的机会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失败和挫折。但很多父母出于心疼孩子的心理,特别害怕孩子遇到失败、遭受挫折,总是替孩子把事情做了,导致孩子缺少独立尝试的机会,而教训本身就是一种成长经验,孩子如果没有去尝试,也就不可能经历失败的教训,这对孩子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是极为不利的。
父母对孩子过多的包办代替,等同于剥夺了孩子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孩子不仅能力得不到提升,还会对父母产生强烈的依赖性,是不可能得到真正成长的。
因此,父母要多给孩子尝试的机会,让孩子“在做中学习”。当孩子经过亲身体验和尝试,才会有收获的成就感。
当然,让孩子尝试,并不是说对孩子的尝试过程就不管不顾了,父母还需要关注孩子尝试的过程最后的成效,并适时引导孩子,让孩子找到正确做事的方法。这样才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如果孩子不能学会独立解决问题,不能做到生活自理,他就不可能真正走向独立。一个不能独立的孩子,即便学习再好,也很难适应未来社会的竞争。因此,父母应该尽早对孩子放手,鼓励孩子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父母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孩子:一是彻底打消孩子的依赖心理;二是给孩子解决问题的信心;三是教孩子一些正确的做事方法等。
05 不替孩子做决定,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决断力是人们对事物发展的分析、判断及处理的能力。没有决断力的孩子,往往习惯于听从大人的安排,依赖于大人帮忙做决定。当需要他们自己做决断时,他们往往表现得比较优柔寡断、犹豫不决。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缺乏决断力的人,从根本上说是因为缺少独立精神,缺少自信心。因此,父母要想培养孩子的决断力,就必须要设法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激发孩子的独立意识,给他有做决断的机会。
当然,在做决断上,可先从简单易行的小事做起,让孩子的决断能力循序渐进地得到发展。好的教育,不仅要教孩子在生活上独立,还要教孩子在精神上独立,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选择负责。一个在精神上独立、有主见、又有决断力的孩子,才能真正掌控自己的命运。
父母可从这三个方面来培养孩子的决断力:一是对孩子的想法和决定给予充分的尊重;二是创设多样化的生活情景模拟来培养孩子的决断力;三是允许孩子付出一定的试错成本。
05 孩子自己的事情就让孩子自己去做不少孩子缺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这显然与父母的教育观念存在偏差有很大的关系。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其它的都可以放在一边。因此,许多本应由孩子自己做的事情,都被父母包办替代了。孩子如果长期处在这种教育环境下,孩子就会变得依赖父母,缺乏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
事实上,从儿童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大都愿意和喜欢自己去尝试和体验。因此,父母应尊重孩子独立自主尝试的愿望,鼓励孩子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情。比如,教育孩子学会管理好自己的生活;让孩子承担简单的家务等。这些做法都能促使孩子养成这方面的意识。
结语一言以蔽之,在孩子成长这件事上,父母要懂得对孩子放手,更要学会“断舍离”,才能培养出一个内心强大、人格独立且自信的优秀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