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考古前置,全国推介!

在西街遗址发现“长干古城”,将南京建城史前推至3100年前。

在南部新城发现东吴重臣张昭家族墓,丰富了南京地区六朝墓葬考古研究材料。

在栖霞山脚下,一座明城墙砖官窑考古遗址公园呼之欲出。

……

近年来,南京认真落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意见》,统筹处理地下文物保护与古都型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立法先行、部门联动、建强队伍、分类保护”的基建考古“南京探索”,形成了“思想统一是前提、法规建设是基础、机制创新是保障、统筹协调是关键”的“南京实践”,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协调发展。国家文物局编著出版的《全国基本建设考古和文物保护优秀案例》近日面世,介绍了“十四五”以来各地涌现出的21个优秀项目。其中,南京以“坚持‘先考古、后用地’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双赢——考古前置助力南京古都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入选,成为古都城市文物保护的示范案例。

考古前置,为文化遗产保护把好“第一道关”,南京的实践与探索,向全国推介!

建章立制“先考古、后用地”深入人心

冬至将至,中华门外的西街遗址考古工地,泥土被冻得邦邦硬,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员正在对发掘出的六朝御道、门址等遗迹进行清理研究。

在这片历代地层叠压、见证南京历史的地块上,不但发现了3100年前的长干古城,还发现了南朝梁代时期的御道和门址。御道纵贯地块南北,已探明长度210米,路面宽26米。门址气势恢宏,一门三道,宽约33米,进深约17米。

西街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陈大海说:“目前,我们对于六朝御道和门址的考古工作,只是初步揭示了建康城,特别是梁代的外郭城的门址以及它附近的外围城墙,接下来需要通过田野考古发掘以及多学科合作,厘清六朝时期建康城的布局结构,了解它的具体建造方式方法,还有护城河的结构堆积情况。”

西街遗址的重要发现,让南京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重大进展。这一切,得益于深入人心的文物保护观念以及“超前”的立法保护手段。

在素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的南京,每一寸土地下都可能藏着“宝贝”,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敬畏,刻在这座城市的基因里。

1999年,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在全国率先提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制度,明确“先考古、后建设”。2016年,提出考古工作“关口”前移,市政府出台《南京市地下文物考古工作办法》,明确提出“先考古、后出让”。2019年施行的《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条例》进一步强化了“先考古、后用地”制度,同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在土地收储入库前开展文物勘探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将考古前置明确提前到土地收储入库前。

西街地块位于长干里古居民区及史载越城遗址区内。2017年3月,为提升城南整体风貌,南京启动西街地块建设开发工作。彼时,《国家文物局关于进一步加强考古管理的意见》尚未出台,但《南京市地下文物考古工作办法》已经实施——必须先考古,后做用途规划。

2017年4月,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西街地块开始全面勘探,这也为接下来长干古城和六朝御道、门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创造了条件。

西街遗址的考古发现,是南京考古前置模式的生动注脚。近年来,“先考古、后用地”的理念深入人心,文物保护和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一批文物遗迹得到充分保护。

全面覆盖确保“古董铺子”宝贝不流失

11月8日,位于南部新城油库公园地块的三国时期东吴重臣张昭家族墓考古发掘现场,一片丘陵荒地上,白色的石灰粉在地面标出各式的图形。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经过考古人员手铲的“检阅”,排水沟、墓坑等重要区域都被标注得清清楚楚。南京市考古研究院的专家详细向记者解答着一个又一个问题:如何确定墓主是张昭?出土了哪些重要文物?之后这里将如何保护?……

张昭家族墓的发现,是南京考古前置模式对历史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又一个经典案例。

朱自清说:“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在这个“古董铺子”,走过每一寸土地,地下都可能藏着“宝贝”。考古前置,把文物保护工作由“被动跟进”变为“提前主动”、由“不可知”变为“早规划”。

“在南京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以及老城区范围所有地块,无论面积大小,出让前必须进行考古勘探,其余地块也有相应严格的规定。”市土地储备中心计划处工作人员说。

南京持续推进“先考古、后用地”的基本建设考古工作,实现了考古前置的全面覆盖。

2017年以来,南京市年度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量位列全国第三。近六年,我市共完成考古调查勘探项目1483个,合计面积1.557亿平方米;完成发掘面积约22.58万平方米;出土各类文物标本约26989件。依法应开展的考古项目,出让前完成考古率100%。

随着考古前置的全面覆盖,新发现地下文物遗存更加丰富。按照应保尽保原则,近年共计保护展示重要文化遗存40余处。其中,最重要的是明故宫皇城遗址(西南片区)、黄泥塘大报恩寺遗址、西街遗址、官窑山明代窑场遗址、西营村南唐窑业遗存与南朝寺院建筑基址、五佰村丁奉家族墓葬遗址、南宋建康府贡院建筑基址等,极大地延伸了南京的历史轴线。

在“先考古、后用地”的制度保障下,近十年来,在江苏省考古学会举办的考古发掘、研究、展示等项目内容评选中,南京共获得27项奖项。

分类保护延续城市千年文脉

南京栖霞山脚下,一座明城墙砖官窑考古遗址公园呼之欲出。2016年,南京栖霞区官窑山发现大型明代砖窑遗址,成为当年南京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这处遗址通过考古前置发现,考古发掘结束后,如何保护?根据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公示的《南京明城墙砖官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这里将建成明城墙砖官窑考古遗址公园。规划中的考古遗址公园面积为59.8公顷,遗址公园内将建南京城墙砖窑博物馆、官窑村文创小镇等。

2016年7月,为配合栖霞区栖霞街道官窑村一个项目的开发建设工作,南京市文物部门对项目用地进行了全面勘探,先后发现了近百座窑址,其中大多数为明代砖窑,一座沉睡了六百五十年的官办窑厂因此重见天日。“2016年至2019年,为配合基本建设,南京市考古研究院在官窑山及其附近地区考古发现一处大型明代官窑遗址,包括近百座窑址,还有大量的古代墓葬和烧坑。鉴于考古成果的重要性,我市要求基本建设避让,并规划建设约60万平方米的明代窑址考古遗址博物馆和遗址公园,以加强对该遗址的保护、利用和展示。”相关负责人介绍。

明城墙砖官窑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是南京“应保尽保,分类实施”原则的生动缩影。

发掘出的“宝贝”如何保护?南京如此作答:充分评估,分类实施。

结合老城保护、城市更新的规划设计,根据文物本身价值,南京充分探索“规划避让、规划融合、迁移保护”三种模式分类实施考古新发现的保护展示,结合居民小区、学校、地铁交通等建设尽可能原址保护、融合保护,实现了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

规划避让模式——通过考古前置发现重要遗址的,尽最大可能协调建设规划避让文物遗存,采取原址保护的方式进行保护展示利用。近年来,明代官窑山遗址、西街遗址、五佰村丁奉家族墓等10多处遗址计划采用建设遗址公园的方式进行保护展示。

规划融合模式——对于用地条件限制,不能采取改变规划实现文物保护要求的,采用建设与保护相结合的办法,实现因地制宜的原址保护。近年来,石榴新村城市更新、六合区复兴中学地块、鼓楼区天妃宫小学地块等重要地下文物遗存以与建设规划相结合的手段,得到了有效保护。

迁移保护模式——随着原始地面貌的不断变化,有些地下文物遗存难以进行原址保护,根据文物安全需要采取了迁移保护措施。近年来,南京对十多处考古发现的文物遗存进行迁移保护,实现了文物遗存的妥善保护,保证了重大建设项目顺利推进。

历史是城市的记忆,考古则是一把打开尘封记忆的钥匙。考古前置,就像给地下文物安上“防撞网”,不但丰富了南京的历史内涵,更让城市文脉得以延续、让城市文化基因得以留住。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邢虹朱彦

南京市考古研究院供图

0 阅读: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