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穆宇清
砖虽无言,却非静默。今人未见古时月,却能同栖一座城,共读一块砖。那些铭文城砖是历史的记录者,而我们则是试图读懂他们的人。
——题记
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游客们三五成群地走过军门楼的门洞,端详过脚下的古赣州城地图,循墙而行,顺步而下,穿行于青砖灰瓦和古朴的金鱼灯笼之间,缓步沉浸于东京梦华的旧梦中。这里便是最能体现赣州宋城文化的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便隐藏在这熙攘与静谧、古老与现代交织的隙缝中,记录属于全体赣州人的城市记忆。
2017年12月,秉持着更好地推动赣州宋城文化发展的初心,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创立,一群人就此拧成了一股绳,燃起了一团火,延续至今,愈燃愈烈。
拓连成篇岁月如诗
位于章贡区白马庙5号的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是一座古老宅院,宅院厅堂里有传统家具摆设,有意境悠然的天井,有各种历史展品。当然,最为吸引人的,还是那一块块铭文城砖。“一座赣州城,半部宋代史。”这句话在看到这些铭文城砖时具象化了。
在这厅堂不起眼的一角,便是研究院的办公场所,也是这幽雅肃穆的厅堂里最为火热的存在。
对于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的诸位专家,记者可谓神交已久,只是缘悭一面。近段时间,随着《文脉春秋》赣州篇章的热播,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和“小猫砖”热度飙升。记者趁热打铁,踏进了研究院最“神秘”的小房间。
通常来说,书架上存放的自然是书籍。初入研究院的办公室,便是靠墙的一长溜书架,上面堆放得满满当当。当然,研究院里少不了各种大部头。但是这些书架上摆放的,却是另一种“大部头”——铭文城砖。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光与影的艺术,那么一座赣州城所凝固的宋朝历史,有绝大多数要落在古城墙上。一块“熙宁二年”的铭文城砖,让人们意识到,虽然我们不能和古人存在于同一个时空,却可以透过这座巍峨逶迤的古城墙看到历史的幻影,触摸到真实。
对于江南宋城文化研究院的专家来说,这些铭文城砖确实价比千金,需要好好保护与研究。
逢天气好的时候,研究院院长朱坚便会取出一两块收藏的砖头摆在厅堂的天井旁“透透气”。小心地用毛刷去除上面的泥土、尘埃,再用清水清洗,擦拭后再阴干。作为赣州客家传拓技艺非遗传承人的赖婷,则在诸多游客的围观下拿出拓印工具,从上纸到打拓,自顾自地忙碌起来,直到揭开一幅黑白分明、字迹清晰的拓片,仿佛翻开一页厚重的史书。
对于记者的到来,几位专家先热情地摆上了一堆瓜果零食,然后热茶斟满杯,做好了长谈的准备。
话匣子还未打开,朱坚和赖婷便献宝似地,打开了一幅“赣州城墙历代铭文砖拓片连拓卷轴”。从南宋、元代、明代、清代、民国到现代的15块铭文城砖的拓片串联在了一起,仿若一条穿越时空的时间轴收藏于卷中。好像只要你伸手触碰,便能直抵铭文城砖所处的时代,触摸每一个纪年背后的苦难与荣耀。
虽然,触碰铭文城砖确实可以触碰到了它所处时代的一角。但是,真正“抵达”却不是那么简单。
铭文城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不仅在于见证了历史,更在于其身上的文字或图案能够激起历史长河中的浪花,让人们由此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还有与之相关的人和事。而且,铭文城砖本身更是一种艺术创作,既展现了古人的书法艺术和审美情趣,也展现了当时的制作工艺。
“你仔细对比这些砖,就可以知道各个朝代的政治经济兴盛与否。”朱坚指着身后那一排铭文城砖侃侃而谈,“来自北宋的砖烧得最好,个头最大也厚实。因为北宋时期的赣州经济发达,税赋一度排名全国第18位,而且城墙建设初期对砖的需求量大。到了南宋,赣州由于匪患多、经济弱化,砖的尺寸就变小了一些,但修缮的频次增加了。这时候注重的是城墙本身的御敌功能,所以功能性最为突出。到后面,砖就变得更为精致,有固定的制式。元代时间短,初期诏令天下拆除了城墙,到元末农民军起义,又匆匆忙忙修缮加固,所以砖的制作相对粗犷。而且因为工程量大,砖的个头较南宋也更大一些。到明洪武时期,朱元璋通令全国‘高筑城’,砖的尺寸制式又有了4∶2∶1的新标准,小而精致。并明确责任制,从州府提调官到造砖人夫设置了九级负责人。到了清代,赣州城先后经历了清军屠城、太平天国运动等战火侵袭,加上水灾频繁,财政吃紧,城砖的制作便走价廉量大的路线,这砖就变得越来越小……”
听了讲解,再去看这些铭文城砖,各个朝代的风格瞬间一目了然。而这不过是对铭文城砖最浅表的形制上的了解。即便如此,也鲜有人知晓与关注。
朱坚坦诚,之前对于这些铭文城砖,更多的是史料的收集整理和收藏保存,对于它们真正的历史内涵了解并不够。如果说岁月是一首诗,那么这些铭文城砖构筑的就是一部鸿篇巨制的史诗。每一颗砂砾都是历史的沧海一粟,需要用显微镜一一辨认。
读砖知史读城可爱
2023年,研究院一行人在赣州市第一中学附近,笔峰山一侧用城墙砖砌筑的堡坎处,发现了一批历代的铭文城砖,其中一款“赣州府嘉靖二十六年造城砖长一尺阔五寸厚二十五分计重十五斤每百价银二钱窑匠许德盛等”的铭文城砖引起了极大关注。这款铭文城砖不仅有纪年、人名,还有砖的尺寸、重量以及价钱等大量信息,实属罕见。那么,这批城砖是何人主持修造?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修筑?这“每百价银二钱”背后隐藏着哪些历史信息?这些谜团一直萦绕在朱坚心头,也促使研究院众人开始了对铭文城砖背后历史的抽丝剥茧、深入探寻。
而这也开启了研究院众人对于每块铭文城砖“前生今世”的挖掘。
应该说,铭文城砖是自周代以来延续“物勒工名”制度的产物,刻印上制作者的姓名与生产时间,用于管理考察产品质量。这也极大地方便了后世对其所处历史时期的考证。
据朱坚介绍,“嘉靖二十六年”这块铭文城砖最大的特点就是有非常详细的款识。何时何年何人造,这是铭文城砖的常见铭文内容,通常可以通过这个为铭文城砖进行断代。标注砖块的尺寸重量规格,甚至把价钱也给列上了,这是赣州城历代以来从未出现过的。也正是这种不寻常,才让研究院众人迫不及待要翻开这本“书”,仔细研读揣摩。
从发现铭文城砖,到召集调查组进行现场辩证和勘查,再到后期研究,前前后后花了一年多时间,朱坚和赖婷两人才就这块铭文城砖写了一篇4000多字的“豆腐块”。文章里提到,根据铭文时间,找到了修城时期主政南赣的官员(但尚无直接证据证明是谁修的),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推测修城的缘由,又从一块砖的造价上算了一笔经济账。而这一切,还只是寻摸到了抽丝剥茧的“线头”。
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经验,“读砖人”们顺着线头得以在历史的迷宫里找到出路。很快,赖婷就针对明嘉靖年间的另一块“姐妹砖”写了一篇《嘉靖十三年铭文城砖小考》。之后又有了针对南宋、明代诸代铭文城砖的解读,或是论历史嬗变,或是评那人那事,或是讲逸闻轶事。
于是,那一块块砖沉甸甸的分量得以具体而生动地呈现出来。这些铭文城砖不再只是景区里某处网红打卡地,不再是隔着玻璃展柜的高冷生硬,也不再是文创雪糕中的一个元素,变得更有温度、有深度、有重量。正如悄然走红的“500年前的小猫砖”,让人们禁不住想象500年前制作这砖块的工匠与他可爱的小猫的生活细节。而除了“小猫砖”,赣州古城墙上还有“狗爪砖”,甚至疑似小猪蹄印砖、麂子蹄印砖。瞬间,硬邦邦、冷冰冰的砖头就变得毛茸茸、软绵绵。
当然,历史并不总是和蔼可亲的,也有山河破碎的飘摇与徭役战乱的苦痛。但是,自宋代以来,屹立至今的赣州古城墙,逶迤于繁花绿茵间,挺立在涛声依旧中,静待众人。他是历经岁月沧桑的慈祥老者,也是学识广博的饱学之士,既赋予人们美好的享受,也给予人们历史的厚重。你来,读他,然后读懂赣州城的可爱可亲。
隆冬已至,研究院的院猫——庙生依旧信步走在它的领地——研究院所在的古宅,喵喵喵地叮嘱进来的游客要认真端详这些宝贝,也跟它的老伙伴砖头们闲聊着。这些寻常的平凡碎片,也许会让后来人再从这些砖头上读出来。
(本版资料图片均由被采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