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寇佳丽
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人工智能大模型(以下简称“大模型”)已成为国内各地部署经济工作的关键内容之一。今年以来,北京、上海、重庆、贵阳、深圳等地以出台新政策、构建储备项目库等方式,支持大模型高质量发展。
例如,12月18日,深圳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印发《深圳市打造人工智能先锋城市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若干措施》明确提出,发放“训力券”。每年发放最高5亿元“训力券”,降低人工智能模型研发和训练成本。
记者梳理发现,纵览全年,不少地方对大模型的支持日益全面、深入:上半年,算力券是多地鼓励大模型高速发展所普遍使用的措施;下半年,训力券逐步出现,而且在一些地方训力券和算力券并存,为当地企业训练大模型提供了更多助力,进一步推动大模型回归商业本质,解决客户核心问题,实现精细化发展。
“训力券和算力券都属于政府补贴,区别在于他们针对的资助对象和使用场景不同。算力券的发放旨在降低企业获取计算资源的成本、促进算力资源消费,多针对中小企业;训力券侧重于直接资助大模型的研发和训练过程,对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以及需要对大模型进行训练的企业帮助较大。”中国电子商务专家服务中心副主任、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从算力券到训力券,这一变化说明各地更加注重政策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对大模型产业与企业的支持正越来越细致。
多位受访专家表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深入发展,市场对大模型的专业化与垂直化需求日益增加,要求大模型更深入地理解特定领域的业务逻辑和数据特征,以提供高品质服务。由此可见,多地以有效政策推动大模型精细化发展,也与市场需求相呼应。
在算力券、训力券等多举措的综合作用下,国内不少地方的大模型发展已取得显著进步。在此基础上,当前,不少地方因地制宜,加码助力大模型持续向千行百业渗透。
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城市大脑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陈志刚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有三个方向是各地普遍关注的。一是引导场景建设,从需求侧刺激大模型消费,尤其是在城市治理、政务服务、工业制造领域;二是优化智能算力供给,推动智能算力中心建设;三是引导人工智能关键技术产业化落地,例如,数据标注基地建设已受到不少地方的高度关注。
我国高度重视大模型产业的高质量发展。2024年1月份,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加快突破GPU芯片、集群低时延互连网络、异构资源管理等技术,建设超大规模智算中心,满足大模型迭代训练和应用推理需求。
业界亦普遍看好大模型的发展前景。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2024年中国大模型产业规模将达216亿元,到2028年,该行业将达到1179亿元的市场规模,2030年则增长至896.58亿元。
在顶层设计和市场信心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大模型正逐步从“上新品”进入“强应用”阶段。与此同时,大模型深度发展所面临的一些挑战仍有待克服。
中国移动通信联合会区块链与数据要素专业委员会主任陈晓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算力供给不足、缺乏丰富的高质量数据是制约国内大模型发展的两大关键因素。“只有算力和数据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国大模型产业才能真正突破瓶颈,释放巨大潜能。因此,建议国家、地方层面协同发力,扶持国内算力芯片产业,强化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合理统筹各行各业数据资源,加强数据开放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