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群众身边真正的“文化客厅”!昆明市政协开展民主监督助推城乡公共文化场所建设记位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2024-12-20 21:06:44

日前,昆明市政协副主席戴彬带领文化艺术和新闻出版界别委员对全市城乡公共文化场所建设情况开展民主监督,深入实地调研了安宁市图书馆、文化馆、文庙、连然街道文化站,并召开座谈会,听取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作工作情况介绍。

据了解,目前,昆明市已实施4个县级综合文化中心(含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体育馆等)、241个文化馆(站、室)的改造提升及微更新工程。全市15个公共图书馆、15个文化馆均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141个乡(镇、街道)文化站、1676个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部实现站舍面积达标,功能齐全,管理人员配备到位。构建了全市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市级区域中心馆—县(市、区)总馆—乡(镇、街道)分馆—村(社区)基层服务点”四级服务网络。建成2个市级中心馆、28个县(市、区)总馆、141个乡(镇、街道)分馆,实现了总分馆体系的县、乡两级全覆盖,并积极向村级延伸,打造村级图书馆服务点537个、文化馆服务点1676个,与社会力量合建图书馆分馆(服务点)127个、文化馆分馆(服务点)48个;在全国率先探索实施博物馆总分馆制建设,构建起“以市、县(市、区)博物馆为总馆,以各级各类专题博物馆、特色博物馆、村史馆、民营博物馆为分馆,以基层文化活动中心为流动展示点”的三级博物馆总分馆制。

结合昆明市实际,调研组建议,应在公共文化场所建设上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方面,加大对文化设施更新和运营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更新设施,充分发挥好昆明作为“排头兵”“火车头”的作用,打造昆明公共文化建设的典型经验。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推动老旧文化设施的改造升级,确保设施功能齐全、环境舒适,满足市民的文化需求,提升群众对公共文化设施的使用热情。还应通过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模式,吸引企业和社会组织投资公共文化项目,改善场所硬件设施,丰富图书资源和服务内容,如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接受社会捐赠,有效补充公共文化建设的资金缺口。

调研组认为,在公共文化场所的规划布局上也应进行功能性创新和调整。建议以“主客共享”“文旅融合”为定位,建设既能满足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又能适应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型文化空间。同时,进一步加大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力度,合理安排文化服务半径,避免扎堆和同质化建设,更好地消除传统公共文化场所规划建设的盲区。还应加强对新型文化空间建设的指导和监督,建议相关部门出台规范性文件,从责任主体、空间布局、活动内容、目标任务、运营保障等方面对新型文化空间建设作出进一步规范和明确,建立健全标准体系。大力推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发展,如在乡村,可利用传统村落公共用房建设集村史馆、文化站(室)、非遗展厅等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并融合乡村旅游等公共服务功能,让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呈现出更加综合、更加多元的服务业态,真正成为老百姓身边新的“文化客厅”。

在此基础上,调研组建议,在对公共文化场所的管理上应创新运营机制和模式。主要是创新公共文化场所设施的社会化运营机制,对新建的公共文化场所提升服务效能,更好地为城乡群众提供高质量文化服务,如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和社会主体培育力度,综合运用补贴、奖励、项目拨款、税收减免、场地支持、媒体宣传等手段,鼓励社会主体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购买。与此同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置改革,对已经建成的公共文化空间,有条件的应引入社会化运营机制,践行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置改革的要求,如昆明文庙群艺馆大楼常年闲置,通过引入社会力量,“以场地换服务”的模式,打造“百里·春秋”春城会客厅,已经成为昆明分置改革实践的典型案例。

“此外,在公共文化场所服务上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成人民群众满意、游客体验感较好的场所。”调研组建议,应让公共文化场所赋能文创空间、文创园区,以新空间、新服务、新机制为理念,持续构建昆明市城区“一刻钟文化圈”,通过信息化手段,让更多游客能搜索到公共文化空间,提高文化服务的便捷性并扩大其覆盖面。应推动智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现文化资源数字化和网络化,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应通过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服务,提升现代化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赋能“文化空间+服务”,如扩大“24小时书房”的开放范围,增设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咖啡吧和文化打卡点。应持续深度挖掘区域文化资源,增加昆明特色优秀传统文化产品供给,突出文化引导,组织有创新、多样化、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