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8月20日,随着《黑神话悟空》上线,它有多火相信不用多讲了。网络上关于这款游戏各个角度的分析都有,火也是这样。而这款游戏的配乐,音乐也大火了一把。除了发售前的《戒网》,再到‘三界,四洲’的《屁》(正式版就叫这个名字),更不用提陕北说书了。
游戏上线后很多音乐都火了一把,我个人把豪华版72首听完了。只想说一句,好,这款游戏配乐真的太好了,今天再来写写华语乐坛,而且是从比较深的角度来写写,从音乐本身角度吧。
我们一直在说华语乐坛完蛋了,但稍稍了解音乐行业的都会说,不止是华语乐坛,甚至现代流行音乐大本营的欧美乐坛也不行了,网友说的是说华语乐坛已经完蛋了吗?我认为的完蛋是指没有好歌。
但网友认为的完蛋是因为音乐太简单,而被忽略和取代。
我不认同最后的结论,以下是我的想法:如果拿近几年的音乐进行比较来看,有没有好歌以及好歌与烂歌的比重。最后来判断有没有好歌,如果没有或是很少,那华语乐坛真的完蛋了。但是数据分析最忌讳的就是得出一个大家都知道的结论,因为不用算就知道华语乐坛如今没有好歌。
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和日音,欧美音乐没法比的,人家玩流行音乐比我们早了几十年。现在做音乐门槛低未必是坏事,给大众普及乐理知识才是最重要的。希望过了几十年后不再以“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为主流,玩音乐不再是奢侈的梦想。
大众的乐理知识得到普及,人人可以做乐队,那才会是百花齐放的时代。
不仅仅是华语音乐,全世界流行音乐,都要“完蛋了”?人是视觉动物,大脑更倾向于眼接收到的信息,同时眼接收到的信息大约在人类可接收信息的80%。听觉只有大约10%,同时,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很粗暴,就是把一团揉在一起的东西全部撕碎,然后玩拼图游戏。
因为信息接收的同时,就已经了解信息本身的信息,就像你已经拥有了U盘,问题是你如何取得内部的信息一样。但这样很容易给人带来撕裂感,人是追求完整性的。如果撕裂感充斥你的认知,那你对事物的认知就会失去定义。
换句话来说,你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跟虚无主义的行为方式一样,但本质不一样。虚无主义已经对这件事情下了很明确的定义,因此就得出的结论进行停止。没有定义,说白了人没有认知,不知道一切,就像四维空间一样。
人本身对四维空间是没有一个确切的认知的,但是因为人对四维空间下了定义,所以你才能知道什么叫四维空间。换句话来说,就是本身就没有的东西,就不可能再有任何东西,0乘任何数都得0。
为了保持思考,所以大脑会进行“脑补”,这也就是为什么有时候突然文字的排序方式混乱、日常行为的细节记忆弄错、对话话语中会出现本身不相干的内容。因为你大脑想活。为了保证记忆的连贯性,那么减少干扰就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
最好是使用接收方式单一,但接收信息能力强、幅度大、处理方式简单的处理方式。
说的就是眼睛,它恰好符合这些所有条件,光从你的眼能接收大约人类可接收的80%的信息,和人类对图像的处理就是单纯的点、线、面结合,颜色配比和明暗程度,这样就能对一幅图像进行最基本的处理,那么大脑就会疯狂的调动眼部的收集能力。
一部性能优秀,耗电适中的高帧率智能手机,你能不爱吗?人类会因为物质因素无法拥有,但是大脑天生就连着。
我原本要说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但是那些东西又太复杂了,作为载体的文字,储存这些信息有点……换而言之,你在刷短视频的时候,因为视觉接收的信息量大、接口强、能够轻松获取简单信息,同时,信息处理能力非常强大,在各种方面碾压听觉,这就导致了视觉信息的连贯性高,受到的干扰小。
听觉就不一样了,接收到的信息相对较少,同时会因为各种因素导致信息受到干扰,很容易读不出来(“听错”,就是听觉信息受到干扰的同时,大脑为了保证信息完整性进行的保证信息连贯性行为。
我的结论来自简单粗暴的思想实验,这里以频率为代表。人类的标准听觉范围是20-20000Hz,但实际上能够通俗的让人容易接受并且理解美感的狭窄的多。88键钢琴不过27.5-4186.0,而规范到流行乐这个范围仍要进一步缩减。
音乐的总集合中,频率的子集(还有音色的子集和音高的子集,歌词的子集等等。但是音色和音高的子集的元素数其实比频率小很多),就是在这个范围内进行全排列。这个全排列包含现有的,已有的,未来可能有的所有音乐。
这是个天文数字,但不是无穷大。更何况,以最朴素的观点,这个频率的全集之中,有相当多的必须被舍弃。比如简单的渐变,比如从始至终的不变,再比如前后毫无关联的随机跳跃。“能听,好听”,成为了一个约束条件,大大削减了可用集合的食数量。
即便如此,剩下的好像还是很多?
但是我们还要面对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人的分辨率,人的感受器官说强很强,肉眼物理等效四百万像素,而效果等效六亿像素。但是要说弱也弱,是错觉一搜一大堆。人对于音乐的分辨率远低于机器。
因此,音乐创新需要改变的远不是一个频率集合中的几个点。
按照我的理解,第一次出现的音乐的旋律可以看做一个轨道。离轨道最近的叫雷同,远一些叫致敬,再远一些叫借鉴。毫无疑问每一个轨道都会是一个集合,这个集合会成为相近一系列的集合的代表。于是要创新,雷同便再一次限制了可用集合的数量。
随着音乐被发明,被演进,被记录,被传唱。越来越多的集合会被发现,启用,又被习以为常。这些集合和其辐射范围内的集合相互交织,占据越来越大的比重。然而,它们都半永久的失去了“新”的概念。
那么创新,在新颖,好听的约束下创新,毫无疑问是越来越难,越来越机会渺茫的。
这个问题有点像刘慈欣的科幻小说《诗云》里的意思,大概就是各种排列组合确实还有很多,但是人类喜欢的套路大概只有那些,结论最后其实是说音乐类型被大致拓展得差不多了。
和欧美乐坛,日本乐坛相比?华语乐坛,其实还“大有可为”音乐分歌曲还是纯音乐,纯音乐只是旋律,而旋律既有规律也没有规律,流派众多。但是歌曲可以分为流行、乡村、爵士、民族、摇滚、RB、电子等表现形式。但这里面有一些对于歌手的标准是统一的,对于歌手来说,音准和唱功是基本功,每个歌手所擅长的领域也是不同的。
但是呢,如果你把各家音乐听一听就可以听出来,哪些是认真做音乐的,哪些是糊弄事的。
对于歌手的标准永远都是音准这个基本要素大于舞台表现能力,再往下才是音色特点什么的。但是音乐这东西实际上是听内容的,纯音乐是有情绪表达的,哪怕没有歌词。而有歌词的就是一个歌了。
那么歌词是否具有内容,有想表达的东西,同样的检验歌曲是否好的这一环。
说到华语乐坛,现在主流乐坛就是比较尴尬,因为这些年短视频发展起来过后,加上流量经济劣币驱逐良币,疯狂的洗脑营销,所谓的饭圈式发展,听众对于音乐失去了鉴赏能力,代价是什么呢。
唱成一坨屎都能叫好又叫座,加上网红式的发展,无脑的推,垃圾被推了上来。以我的了解,内地主流歌手能打的还真不多就是了。你连基本功都没练好。
实际上,内地在音乐风格拓展这块,在独立音乐圈,还有影视配乐层面已经比港台乐坛要丰富得多了。以前是不是除了红歌,流行音乐,周王陶林的中式RB,华语说唱,新中国风,再到什么摇滚,流行摇滚什么的就没有了。
现在独立音乐和动画,影视,游戏里面各种音乐风格都有了,有些玩得还很不错。
为啥华语乐坛衰落这么快,其实有个重点要素大家一直忽略,那就是没有建立成熟的音乐产业链,主流是短视频神曲和流量明星为主,音乐工作室做那种抖音套路歌,2天一首(最快可以6小时),一首两三千买断,买的人还不少。
那些用心写了很久的歌因为不符合市场最火算法,而且价格也是很便宜的买断。虽然说艺术是无价的,但是做第一手原创音乐的人连收益都保障不了,和谈发展。钱不见得能做出神作,但是钱能极大催生做出神作的人。
一个完善的音乐市场,应该是原创创作者获利,得到动力源源不断产出作品,优秀的技能者(歌手,演奏)演绎歌曲,至于华语音乐这边,比起讲什么音乐什么大价值观之前,先搞定一个基本温饱问题。
港台流行音乐强,强在商业音乐,商业文化和商业产业链息息相关,资本(投资),制作公司(生产),平台渠道(消费),以前港台强在唱片工业,后来互联网时代,现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全世界都被短视频神曲取代,多提一句,港台短视频神曲都不如内地。
而主流流行乐坛虽然都烂,但港台也不如内地。毕竟内地有一票音乐人,港台也没啥了。
新时代音乐产业两条路,一条依托于音乐节,live产业链的独立音乐,音乐风格早比以前丰富得多,另一条与游戏,动漫,影视剧等绑定。影视剧从辛爽《隐秘的角落》《沉默的真相》,电影《爱情神话》《宇宙探索编辑部》《河边的错误》《默杀》。
这个配乐上面还有《流浪地球2》的阿鲲,最新《21世纪》《负负得正》配乐和音乐都不差,《灵笼》杨秉音代表的国产动画,《原神》的陈致逸,《黑神话》配乐难道不优秀吗?
虽然这个时代感觉很烂,但上述优秀文娱作品还是越来越多的。
那么,优秀的音乐难道就不是越来越多吗?当然,如果你始终抱着周王陶林那个时代的音乐才叫优秀的流行音乐,那就没办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