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后三国时期,就是南北朝最后阶段的北周、北齐和南陈的三国鼎立局面。虽然在江陵(湖北荆州)还有一个北周控制的后梁小朝廷,但不影响三国鼎立的局面。按通常认知,北周最强,北齐次之,南陈最弱。
北周控制着陕西、甘肃、宁夏、山西的西南部、河南的中西部、湖北大部、四川(青藏高原以东)、云南、贵州等地。北齐控制着河北、内蒙古中南部、京津、山东、山西大部、河南的东部、安徽和江苏的长江以北。南陈控制着安徽和江苏的长江以南、上海、浙江、福建、江西、湖北的东南部、湖南、广西、广东、海南。
当时是农业社会,以小农经济为主,经济实力的强弱,关键在于土地和人口。如果按这个标准,北齐和北周的实力是不相上下的,甚至还要强过北周。北齐拥有华北平原和江淮平原的全部,农业耕种条件是三国中最好的。
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得到303万户(不包括此时已被南陈收复的淮南地区),人口两千多万(含淮南地区)。北齐的控制区,除了山西,基本上都是平原。即使是山西的多山地区,还有很多适宜耕种的谷地。如果不是遇到了南梁的侯景之乱,北周(前身西魏)是最弱的,只有关中和河西走廊这两个耕种区。趁着侯景之乱,西魏吃下了肥沃的四川盆地和湖北,综合实力直线上升。南陈最弱,但有江南、浙江、江西、湖南、两广,耕地和人口和北齐比是少了些,但不会太弱于北周。吕梁之败完全是陈宣帝陈顼的战略布局问题,和南弱北强的关系没有太直接的关系。
公元581年,杨坚取代北周建立隋朝,八年后的589年,隋军过江灭掉南陈,统一天下。
时间跑的比谁都快,历史老人一眨眼,已经到了二十一世纪,局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南北朝之前,我国的主要经济发达地区在黄河流域,东晋南北朝是我国经济从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南移的关键时期。到了安史之乱时,唐朝的钱袋子主要就是江南地区。到了宋朝,经济上南强北弱的局面更加明显,经过明清六百年,到了现在,依然如此。
就引出了一个有趣的话题。如果按现在的经济实力来看后三国,谁的实力最强呢?毫无疑问,显然是南陈。以2022年的经济总量来看,全国GDP最强的十个城市,南陈占了七个。包括上海(1,括号内为排名)、深圳(3)、广州(5)、苏州(6)、武汉(8)、杭州(9)、南京(10)。
北齐只有一个北京(2),北周倒是有两个,就是双子星的成都(7)和重庆(4,含万州等地),还是捡了侯景之乱的漏才得到的。
在第11位和第20位这个区间段,南陈依然是最强的。宁波(12)、无锡(14)、长沙(15)、佛山(17)、福州(18)、泉州(19),占了六个。北齐占四个,有天津(11)、青岛(13)、郑州(16)、济南(20)。北周一个都没有。
再看第21位至30位的区间段,依然是南陈和北齐在争,但北齐明显占优势。南陈有东莞(24)、常州(25)、温州(30)。北齐多达六个,有合肥(21)、南通(23)、烟台(26)、唐山(27)、徐州(28)。其中合肥和南通也是北齐捡了南梁侯景之乱的漏,在陈宣帝太建北伐后回归南陈(后又为北周所得)。
大连排名第29,但大连在当时并不属于北齐。北周在这个区间段只有一个西安,排名第22。
在31位至40位的区间段,还是北齐和南陈在争。南陈有厦门(31)、绍兴(34)、南昌(36)、盐城(39,后为南陈收复)。北齐有潍坊(35)、扬州(37,原属南朝,后为南陈收复)、石家庄(38)。北周只有一个非常遥远的昆明(33),属于羁縻地区,类似于南中之于蜀汉。沈阳(32)、长春(40)在当时不属于北齐。
在41位至50位的区间段,属于三国大乱斗,比较均衡。
南陈有嘉兴(41)、台州(44)、漳州(47);北齐有泰州(43,原属南朝,后为南陈收复)、临沂(46)、洛阳(48)、太原(50)。北周有榆林(42)、襄阳(45,原属南朝)、鄂尔多斯(49)。
从51位到100位的50个城市中,南陈占了21个,北齐占19个,包括几个后来被南陈收复的城市,如淮安、滁州。北周只有8个,还包括贵阳、遵义、曲靖等当时的羁縻地区,宜昌还紧邻南陈和后梁。
如果按现在的实力,南陈最强,北齐次之,北周最弱。南陈的经济实力是多点开花,从宁沪杭到珠三角,都是超级巨阵。
北齐的经济实力没有巨阵,但也是多点分布,相对比较均衡。北周则依靠三个巨型城市:西安、成都、重庆。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北周区域的现在这几个省级行政区,都存在着一省独大的书面。比如西安之于陕西、银川之于宁夏、兰州之于甘肃、重庆主城区之于重庆直辖市、贵阳之于贵州、昆明之于云南。这种在情况在北齐也有两个,就是郑州之于河南(不是非常明显)、合肥之于安徽(非常明显)。南陈则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相对比较均衡。当然,如果你说广东也是这种情况(珠三角之于广东省),也能说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