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岁在癸卯,早春之末,会于龙城百姓之渔村,叙旧情也。同窗数人,久未相聚。此地有大堂包间,上下几层;又有民歌助兴,喧嚣吵闹,引以为觥筹交错,列坐其次。虽无推杯换盏之盛,亦足以畅叙友情……
唉呀,现代人写古文,还真的是有点费劲,以后有时间精力再写吧。
周末晚间与同学几人小聚,席间每人一句,又集体凑了两句,创作了一首打油诗,由三石兄手书记录。
神
神龙二月来相聚
同学情谊永相许
载歌载舞真热闹
吃好喝好请随意
月满虽去有酒叙
日落西山友东起
军文磊畅祥明神
闰了二月润情义
席间聊到一些话题,我有一些感触,聊以记之。
一、 传统命理上来说,贵人有很多种,天乙贵人、天德贵人、月德贵人、太极贵人、文昌贵人、天福贵人、福星贵人、国印贵人、三奇贵人、天厨贵人、天官贵人、德秀贵人、龙德贵人、魁罡贵人等等。
人们总是习惯于向外去寻求贵人,却容易忽略向内寻。
《孟子·离娄上》有云:“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自己最大的贵人。
外力也要通过内力才能发挥作用,阳光雨露确实很重要,但只有自身是一粒种子,才能生根发芽,如果是一块顽石,也许会长些苔藓?
人,如何成为自己的贵人?我个人一点粗浅的认识,一个人可以靠自身的“德”与“行”成为自己最大的贵人。
二、 那么如何靠“德”与“行”去成为自己的贵人呢?
先得搞明白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一句老话:福祸无门,惟人自招。
举例来说,天地万事万物,都有其运行的法度和规则。遵从、顺应规则,就会顺利一些,福报多一些,违背规则,就是取祸之道。
比如各行各业都有一些独特的行规、安全操作规程,这些都是无数前人用数不清的鲜血甚至是生命为代价换来的。
车床、磨床、冲床,不按规程操作断了手指、脚趾的;角磨机用木工锯片切了大动脉的;过马路闯红灯被撞飞的;不及时保存丢失了文档找不回来哭天呛地的……强弱电、机修、海运、烹饪、磨剪子戗菜刀......360行,哪一行没点自己的规矩?哪一行没那么几个不拿规则当回事或者侥幸心理作怪而吃了大亏的?有些损失,永远无法弥补。
修自身的“德”与“行”,给自己立一些规矩、原则、底线,并坚守,就是趋福远祸之道。
经常有人说,规矩也是人定的,只要是涉及到人的,就能有余地、有变化。这个观点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很大的积极意义的,不过要注意有其适用前提和范围。
上升到天道、宇宙法则、自然规律,人就变得渺小了。
比如,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时间就是一个很强大的规则。不论富贵穷通,在时间面前一律平等。躺平了睡一天,也是24小时,不会少一秒;再怎么发奋努力,一天也是十二时辰,不会多一刻。请注意,你花钱请保姆、雇跑腿,让别人帮忙干活儿,乃至于花钱续命,也并没有改变“时间”,只是实现了“能量”的转移。这个我也不是很能说得清,意会吧。
不学习不思考不进步还自以为是就容易被骗子盯上,炫耀钱财就容易被小偷盯上。福祸无门,惟人自招,人还不是自己最大的贵人么?
那么,人,真的能成为自己的贵人么?
三、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
这两句话,有的说是《春秋·曾子》中所说,也有的说是《了凡四训》中的,我就不考证了。
对于人们为什么对这两句话将信将疑,甚至是质疑,我倒是有一些思考。
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善”,并且“起而行之”。关于这一点,请参见我以前写过的“开卷”系列专栏第17-18篇,《善有善报的深层逻辑——到底灵不灵?》
其次,人们对于“福未至”和“福远离”,更容易看到、听到、认识到,这个是容易去验证的。比如,没有升官、发财,没能住大房子开好车,“福未至”嘛;炒股赔了钱、炒房亏了本,“福远离”了嘛。
而“祸远离”和“祸未至”,也许永远无法验证,甚至根本无从知晓。
对于尚未发生的坏事,人们总是愿意相信它不会落在自己头上,这是人性的弱点使然。
举个例子,如果有人跑来跟你说因为你现在行善积德,所以躲过了将来的一场大病,你会觉得TA才有病。你如果对某个人说莫要作恶多端,否则将来会遭报应,TA也许大概率会哈哈一笑:“那等报应来了再说吧。”
我无意苦劝人们要“行善”“积德”,因为每个人都有TA自己的因果。但是我指的“善”和“德”,与人们日常的理解还是很不一样的,建议参看我前边的文章。
我只是分享自己对这两句话的一些理解和思考,事实上,就我自身到目前来说还不算丰富的人生阅历,已经见证了一些因果。否则,也不会如此重视这两句话并有这么些思考。
仔细观察,仔细思考,大家都能看到身边很多因果。只不过,人们总是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愿意看到的象,人性的弱点罢了。
所以,多积“德”,去弄明白真正的“善”并且“起而行之”,通过自身的“德”与“行”,每个人应该都有机会、有能力,成为自己的贵人。这话也不敢说太满吧,说个七分,留三分与天地。
今年过年,我就开始反思,总是同学同事老乡发小朋友们主动联系我,给我打电话,关心我近况,叫我吃饭。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我变得有点“寡”了。“寡”是我们这边的方言,形容一个人冷淡、不热情,不主动与人联系。
我倒也不是主观故意上要“寡”,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近些年总有本领和知识焦虑,有点时间精力就想埋头学点啥。总想着长点本事,能帮助到家人、朋友和周围的人。
心理咨询师、公共营养师、考研、教师资格证、古中医、天文地理历法传统文化远古神秘文明......在学习的路上一路狂奔,沉醉其中乐此不疲流连忘返,学得越多吧,就越发现自己不知道的更多,对未知更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激情,沉迷其中难以自拔,时间精力自然都投入进去了。
虽然没有忘记为什么而出发,不过也确实很少能够偶尔慢下来,欣赏一下沿途的风景。
二是我对社交的理念和表达方式与大家略有不同。早些年吧,我会在年底的时候,手写明信片寄给大家,后来吧,需要寄的明信片越来越多了,年底往往又很忙,就写不过来了。
我经常念叨“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喜欢在周末的大清早约人锻炼,大家总是睡眼朦胧起不来,这几年疫情肆虐,健身场所经常就开不了啦,这健身社交也就更少啦。
反思过后呢,今年打算改变一些,希望能在其中找到一些平衡,多抽点时间与朋友们联络一下。
毕竟,能有那么一晚上 gé gé nià nià(本地方言,形容笑得开心而十分欢乐),开心地笑一场,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岁月无常 慨当以慷
开卷以赏 同尘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