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德莱恩在北京的表演,唱的无非是两首歌,一首浮夸,一首丑八怪

孤烟暮蝉 2023-04-08 14:14:47

4月6日下午,中国领导人在人民大会堂和法国总统马克龙,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举行了圆桌会晤。在会晤过程中,冯德莱恩在台湾问题等中国的内政外交问题上置喙。对此,中方明确表示,台湾问题是中国核心利益中的核心。谁要是在一个中国问题上做文章,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绝不答应;谁要是指望中国在台湾问题上妥协退让,那是痴心妄想,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冯德莱恩

和应邀访问中国的马克龙不同,冯德莱恩这次来华是中国和欧盟双方商定后达成的结果,因此中方在接待冯德莱恩时异常低调,和欢迎马克龙的盛大仪式形成了鲜明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冯德莱恩这次是以欧盟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和马克龙一同访华的,但实际上,马克龙的总统专机并未给冯德莱恩预留座位,中方在机场为迎接走下登机梯的欧洲领导人所准备的礼花,也只准备了马克龙这一束,冯德莱恩实际上是自己搭乘民航客机来到的北京。

种种迹象似乎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冯德莱恩这次访问中国,虽然是有客自远方来,但却是个不速之客。无论身为主人的中国,还是身为客人的法国,在这位不速之客在场的情况下,大家的交流很难称得上是什么愉快的体验。

很显然,冯德莱恩在北京就中国的内政外交问题发出的那些刺耳声音,是不可能得到什么正面回响的。能坐到欧盟委员会主席这个位置上,我相信冯德莱恩的双商不会低到哪里去,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她的背后,肯定藏着一把不想让我们看到的小算盘。

一、骗廷杖,冯德莱恩是专业的

经常看古装剧或历史剧的朋友,对于“骗廷杖”这个词应该都不会感到陌生。廷杖是什么?就是古代封建王朝在朝堂上用来惩戒和立威的一种执法器械,简单点说,就是包青天升堂时王朝马汉一边高喊“威~武~”,一边手里敲个没完的那块上宽下细的大木板子。

所谓“骗廷杖”,就是指有些人会故意在朝堂上揪着某些敏感禁忌话题做文章,进而触怒坐在台上的大人物,诱使对方下令拿廷杖抽自个儿。这些人之所以这么做不是因为喜欢受虐,而是想通过这种行为来为自己的主张,通常是政治主张缠上一层悲情的绷带,进而博得围观者的同情,引发同路人的共情。

引起同情

同情和共情都是增进共识的绝佳润滑剂,而在廷杖的不断敲打下,这种润滑剂就可以在血肉模糊中取得最佳的视觉效果。

“骗廷杖”遵循着一种极其不对等的游戏规则,因为从舆论结果来看,无论被骗的那个最后下不下令打人,骗人的那个都是赢家。

我开口说话,你忍不住把我给打了,急眼的是你。你说不过我就打我,说明你不占理,我不仅是真理的捍卫者,还是暴力的受害者,两层光环叠在身上,赢麻了。

我表达观点,你忍得住不打我,那我下次一有机会还接着说你。你不打我说明你不敢,我以身犯险却全身而退,所有人都见识到了我的勇敢,我会因为敢说而名满天下,还是赢麻了。

冯德莱恩就是这样一个骗廷杖的专家。

早在冯德莱恩动身来华之前,她就曾在一篇演讲稿中做过一次试探了。冯德莱恩在这篇演讲稿中提到,欧盟需要降低对中国的依赖,需要平衡和中国的关系,需要对中国采取“更大胆”的态度。她还批评中国,说中国现在无论对内对外都表现的很硬气,并且暗示了欧盟可能会放弃《中欧全面投资协定》的谈判努力。

冯德莱恩的这篇演讲稿自然引起了我们的反感,中国驻欧盟使团团长特命全权大使傅聪事后就表示,她的讲话中存在着诸多对中国的歪曲和误解,“无论谁替冯德莱恩写的这份稿子,这个人要么根本不了解中国,要么就是在故意歪曲中国的立场。

我们的邀请函只发给了马克龙,就是因为我们其实一开始就知道冯德莱恩这趟过来压根就不是奔着好好说话来的,只是碍于她欧盟委员会主席的身份和欧盟方面已经开了口,所以在协商之下才同意她过来。

欧盟舆论场

后来的事情也正如冯德莱恩之前在演讲时预演的那样,她明知道在北京的蓝色圆桌上置喙中国的内政外交问题会引起我们的反感,会让马克龙尴尬,可她还是照本宣科了,最后她也确实“如愿”受到了我们的严正驳斥。

“廷杖”下来了,对欧盟的官场和西方舆论界就有交待了,冯德莱恩回去之后就可以和美国交差了。别看冯德莱恩跟马克龙一样,表面上都在中国待了3天,可实际上她真正的目的,就是“廷杖”打下来时的那一哆嗦而已。

二、表演结束了,然后呢?

“骗廷杖”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还要等到冯德莱恩回到欧洲之后才能显现出来。

今年10月,现任北约秘书长,挪威人斯托尔滕贝格就要期满卸任了,欧洲现在普遍风传,冯德莱恩将是下一任北约秘书长的有力竞争者。

冯德莱恩现在这个欧盟委员会秘书长的位置是在2019年12月坐上去的。按照规定,欧盟委员会主席的任期为5年,期满之后可以连任一次,理论上最长任期为10年。今年冯德莱恩的第一个欧盟委员会秘书长任期就要满了,如果她不打算在这个位置上继续干下去的话,那么北约秘书长将是一个不错的替代项。

欧盟委员会是欧盟的行政机构,负责制定政策建议、执行决策、监督条约等。欧盟委员会主席是机构领导人,负责协调委员会的工作,代表欧盟委员会与其他欧盟机构、成员国以及国际组织进行交流。欧盟委员会主席的权力主要在于对欧洲一体化进程、经济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执行等方面。

北约则是一个军事联盟,成立于1949年,主要目的是维护成员国的安全和稳定。北约秘书长是该组织的最高行政官员,负责协调和领导北约各机构的工作,监督军事计划的执行,以及代表北约与成员国和其他国际组织进行沟通。北约秘书长的权力主要在于对军事事务、安全政策和战略合作等方面。

看上去,欧盟委员会主席和北约秘书长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国际组织的领导人,但事实上,它们主要分管的事务都集中在欧洲,不管实际权力有多大,它们在名义上都统领着欧洲的最高军政要务,二者的分量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一样重的。

在担任欧盟委员会主席之前,冯德莱恩曾经在默克尔的手底下担任过德国的国防部长,虽然德国的军务在她的管理下堪称一塌糊涂,但好歹有这层金箔在,至少专业上勉强算是对口的,要争北约秘书长的位置也说得过去。

北约

但是光专业对口还不行,欧洲的防长多了去了,而且也不是说你只要当过防长就一定能当北约秘书长的,斯托尔滕贝格之前还是挪威首相呢。

所以为了增加成功上位的概率,冯德莱恩就有必要在一些短平快的项目上捞点偏门。现在距离斯托尔滕贝格换届已经不足6个月了,再去考虑什么经济民生显然来不及了,所以,揪着西方官场上最喜闻乐见的意识形态话题表演行为艺术就成了最具性价比的选择。博出位嘛,又不一定真的要干出什么成绩来,演得好效果也是一样的。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因为欧盟委员会主席和北约秘书长都是典型的衔比权大的职务,所以要想在这俩位置上坐得稳,挑一条粗的大腿来抱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那谁是北约和欧盟当中最粗的大腿呢?北约不说,武林盟主就是美国,肯定逮着美国的抱。欧盟虽然名义上是个欧洲组织,可实际上欧盟直到现在也没有冒出来一个能让所有成员国都心服口服的盟主,即便是法德两个主心骨也不行,这俩你抱了谁都有可能会惹对方不高兴。再加上欧盟多年来又都和美国在西方这一个圈子里混,所以对于那些背景不算雄厚的北约秘书长来说,跟着美国走仍旧是最稳妥的选项。

最后,千万别觉得冯德莱恩是个德国人、当过德国防长,到时候坐上了北约秘书长的位置就会帮着德国说话了。她的七个儿女和老公都是美国人,换做是你,你会替谁说话?

三、不做大政治家,做大娱乐家

我不知道冯德莱恩当时是哪儿来的勇气,敢当着我们和马克龙的面主动去触这个霉头的,就算事先准备得再充分,换做一般人在这种场合免不了也得哆嗦两下吧?

我听不懂德语,但看着冯德莱恩面对镁光灯侃侃而谈时那副脸不红气不喘的模样,我就想起了很多人去唱KTV时最喜欢点的陈奕迅那首《浮夸》。这首歌里有几句词大概是这么唱的:

我的心情就好像瓶盖等着被揭开,嘴巴里却在养青苔。人潮里愈安静就越不受理睬,自己要搞出意外。

冯德莱恩和马克龙

你当我是浮夸吧,夸张只因为我很怕。像木头像石头的话,能得到注意吗?其实是怕被忘记,所以才卖力表演吧?明明就很不安,还怎么去优雅?世上会赞颂沉默吗?不够爆炸,怎么有话题让我去夸?做大娱乐家。

据说这首歌的歌词是当初陈奕迅为了追思张国荣而写的,但他写来写去都不满意,所以最后交给了香港著名作词人黄伟文,今天的《浮夸》用的就是黄伟文的版本,脍炙人口倒是脍炙人口了,但是歌词的主人公却变成了一个声嘶力竭的小人物,和张国荣没什么太大关系了。

我原本以为《浮夸》应该是各大直播平台上为了流量而无所不用其极的那群主播的主打歌,没想到从堂堂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嘴里唱出来,竟也别有一番风味。

在我们中文的语境里,对于以从事政治活动为生的人,一般有两种形容,一种是偏褒义的政治家,另一种则是偏贬义的政客。不过我总觉得两个用法还不够完善,形容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可以直接称呼他为大政治家,但是形容一个滑稽的政客,你却不好管他叫大政客。《浮夸》里头提到的大娱乐家这个概念我觉得就挺好,用来形容冯德莱恩就挺合适的。

除了《浮夸》之外,另一首我觉得很适合冯德莱恩来演唱的流行歌是薛之谦的《丑八怪》,这首歌里有几句词听起来简直就像是为了她这样的人而量身打造的:

有人丢掉称谓,什么也不会。只要你足够虚伪,就不怕魔鬼,对不对?如果剧本写好,谁比谁高贵?

丑八怪,其实见多就不怪。放肆去High,用力踩,那不堪一击的洁白。丑八怪,这是我们的时代,我不存在,才意外。

马克龙这次来华不是和影帝黄渤见了个面吗?建议冯德莱恩下次过来也学一学,把陈奕迅和薛之谦也请过来,表演曲目就选《浮夸》和《丑八怪》,一块唱,当了北约秘书长也不怕,到了中国一样能把人气给拉满。

结语:所有双标的背后,必定都有一个唯一的标准

事出反常必有妖,前面说了那么多,有心的朋友应该早就听出来了,作为一个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种种举动之所以在欧洲人和我们来看都显得如此反常,说穿了其实就一句话:冯德莱恩代表的压根就不是欧洲的利益,一家九口就她一个德国籍啊,别听她的口音还是德语口音,可事实上,腔调早就是英语腔调了。

冯德莱恩的身世相当复杂,她的父母虽然是德国人,祖母却是美国人。她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出生长大,因为比利时是法语区,所以冯德莱恩从小就会说德法双语。冯德莱恩的高等教育是在英国的伦敦经济学院接受的,学的是经济学。

上世纪80年代,她与同属冯德莱恩家族的海科·冯德莱恩结婚,婚后生了7个孩子。因为海科·冯德莱恩曾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任教,所以她还在加州住过4年,直到1996年才回到德国。

回到德国之后的冯德莱恩从老爹的龙兴之地汉诺威地区干起,2003年至2005年成为下萨克森州政府的内阁部长,2005年至2009年进入联邦内阁担任家庭事务和青年部长,2009至2013年担任劳动和社会事务部长,最后在2013至2019年担任国防部长,是第一位当上德国国防部长的女人。

冯德莱恩的家庭

在2010年至2019年期间担任基民盟副领导人期间,冯德莱恩一度被认为是默克尔的热门接班人,但最后还是让朔尔茨执了德国的牛耳。在德国政坛上铩羽之后的冯德莱恩改变了主攻方向,将目光从德国国内投向了整个欧洲。

事实证明,冯德莱恩这把赌对了,她成功坐上了欧盟委员会主席的位置。现在,5年任期将满,冯德莱恩是时候为自己寻找新的出路了。

很多人觉得冯德莱恩这个欧盟委员会主席当得严重错位,德不配,才也不配,可要是从身世和经历来说,我觉得冯德莱恩恰恰才是这个最适合这个职位的不二人选。欧盟是什么?欧盟本来就是一个名大于实的图腾,对于一个图腾来说,象征意义要远大于实际意义,冯德莱恩这辈子的履历几乎都能把整个西方给串遍了,她要是都不适合,还有谁合适呢?

至于德啊才什么的,那是我们中国人在审视管理者时使用的标准,身份政治才是如今西方任免官员的黄金法则,冯德莱恩正好就处在那个黄金分割点上,而且人家还和美国挨得那么近,她成为这个版本下欧洲官场上的位面之子是理所当然的。

过去凤凰卫视有个评论家叫阮次山,因为其身世背景和评论风格差异巨大而闻名。关于阮先生,时人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看护照是美国人;看长相是日本人;看名字是越南人;听口音是中国台湾人。一开口,原来是党的人。

要是用这句话的语言风格来形容冯德莱恩的话,念起来应该是这样的:看出身是比利时人;看学籍是英国人;看名字是德国人;听口音是法国人。一开口,原来是白宫的人。

对于冯德莱恩来说,她做的事让中国人和欧洲人看不明白才是正常的。说她搞双重标准的人就是没看清楚本质,哪有什么双标?人家从始至终所坚持的,就是美国一个标准罢了。

3 阅读:226

孤烟暮蝉

简介:观察世界,大国崛起之际;反省自身,小国博弈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