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十三年(1659年),北伐的郑成功不小心中了清军的缓兵之计,在清军主力的突袭下,郑军损兵折将,不服输的郑成功试图攻取崇明县,意图将其作为下次北伐的前沿阵地,可惜久攻不克,被迫退回厦门。
这一战,不仅让前两年北伐的成果化为乌有,更将他苦心经营的陆战精华被大半的毁掉了,也损失了中提督甘辉、后提督万礼等一批名将。
郑成功的水师(图为击退荷兰人)
而随着郑成功的战败,在云贵战场上的清军也对永历小朝廷步步紧逼,在多方围剿下,永历败逃缅甸,李定国和白文选则败退到云南边蛮地区,反清大业遭到了弘光朝覆灭以来最大的挫折,因而清廷想要毕其功于一役,命内大臣达素率领满洲八旗劲旅直捣厦门,意图彻底扑灭东南汉人最后的抵抗力量。
听闻清军来袭,郑军内部人心惶惶,之前战败,灰心丧气的悲观气氛早就笼罩全军,不少士卒深感反清大业无望了,更听闻清军大兵压境,一度有人打算逃躲了。
虽说郑成功还有一支完备的水军,但陆军已经元气大伤,此时清廷如果侧重于其擅长的政治手段,即以攻心为主,武力为辅,通过招抚瓦解,让郑氏内部陷入内讧瓦解,坐收渔利,必然事半功倍。
可惜此时的清廷早已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之前偷袭来的太过容易,没有总结之前的经验和教训,反而更加迷信自己的武力,尤其是顺治。
顺治帝
金陵之战前后,顺治一度意志消沉到绝望,但如今的他却异常兴奋,认为现在的郑成功已经“力穷势蹙,大兵进剿,旦夕扑灭”,只要大军一到,郑成功必然“亲身剃会,自行绑缚来降”,甚至盘算着郑成功被俘入京的日子。
01永历十四年(1660年)初,清军来到长江附近,除了达素南下外,顺治还命明安达礼率部长驻镇江,作为后援。
自郑成功撤出长江后,再次占领镇江的清军早就将镇江蹂躏得残破不堪,如今明安达礼带着满洲八旗来,镇江百姓的日子还能过的下去吗?
为此苏松巡按马腾升上书请命,认为“镇江之民疮痍未复”而“满兵骄悍成习”,“若果兵临,势必侵扰,民何能安处?”一句话,别让明安达礼来了。
但顺治却视而不见,收起了此前“今后有抢汉人一物者即行处斩”的诏令,认为镇江此前陷落,免于追究已经是法外之仁了,再说平定四方,都是靠满洲兵,“何云满兵骄悍成习?”,最后顺治又来了一句“马腾升系何国之人?”
一顶大帽子下来,为民请命的马腾升落得个革职掉命的下场。
八旗
至于达素的表现,似乎印证了马腾升所说的“满兵骄悍成习”,自达素到达福建后,“途中所过,各掠三十里居住人家,令供酒肉;役使主人,拆毁房屋。”
最离谱的是,一个八旗兵奴役的民夫多达二三十人,让他们修城、搬土,每天过的惨不忍睹。
永历十四年(1660年)三月份,达素自认为准备好了,带着四万主力来到泉州,在泉州,达素一边掠夺船只,一边招抚策反郑氏内部人员,一度将郑成功的厨子张德策反了过来,让他找机会毒死郑成功,好在郑成功发现了他的阴谋,将其乱箭射杀。
而在策反郑氏内部人员的同时,清军内部也出现了一丝裂痕,本来清廷是安排闽、浙、粤三省会剿的,但粤地的尚可喜害怕清军吞并自己的力量,不让碣石总兵苏利、饶平总兵吴六奇、南洋水师副将许龙参加会剿,要知道,广东的水师力量不容小觑,也让郑成功颇为忌惮,一度让叔叔郑泰带着一部分舰队驻金门进行防御。
但达素心高气傲,既然不来,就别来了,反正满洲八旗天下无敌。
除了自弃一处奥援之外,达素又不肯重用投奔过来的郑氏降将施琅和黄梧,这二人对郑氏水师异常熟悉,也熟悉厦门海域的水文和地理,原本就是郑氏水师里的精锐将领。
水师
然而达素怎么安排的?让大船载着满洲八旗当前锋,施琅和黄梧的部队在后面八桨小船上充当看客,可见此时的清廷从上到下,都是何等的骄狂,认为这是一场摧枯拉朽的歼灭战,而主持这场大战的,自然是精锐的满洲兵。
02按照清军计划,清军将兵分两路,其中南路清军出泉州、海澄进攻厦门的南部,但主要是牵制性佯攻,真正的主攻是达素则坐镇的北路,北路又分两路,其中镶白旗的索浑从同安县向东,另一个则是正白旗的赖塔从东北方向向南夹攻厦门。
而在兵力配备上,计划是南路的水师汉兵为主,北路以满洲兵为主,毕竟主攻的是满洲兵。
但实际进攻的时候,南路的前锋大船上,全都是满洲兵,而北路大军上则都是汉兵,之所以这么安排,是烘托南路“主攻”的气氛,将郑氏水军主力吸引过来,缓解被北路主攻的阻力,毕竟厦门岛南北不过十几公里,只要北路成功登岛,以满洲兵陆战能力,郑氏大军岂是对手?
当时水军,应该这样
为了抓住最好的时机,清军将进攻的日子定在了五月十日这一天早上,这也是洋流退潮的时间,而这个时候也是郑氏水师处于逆流下风,只能被动挨打,清军则可以靠潮水杀过去,郑成功想要反叛,要么强行出击,要么等着潮水散去,不管如何,优势都是在清军这边。
至于郑成功呢?丝毫不慌,得知清军发动进攻,反而非常高兴。
毕竟金陵战败后,自己威信严重受损,甚至不少人叛逃,急需一场大胜利来振奋士气,凝聚人心,他不怕清军进攻,就怕清军晚攻,毕竟战斗时间越晚,自己内部离心力越强,到时候就不攻自破了。
十日上午,南路清军率先出动,郑成功看到前锋大船上都是满洲兵后,果然上当,带着主力舰队迎敌。
郑成功
南路虽然是佯攻,但也不是真的来当炮灰的,而且清廷为了振奋士气,将郑氏水师船分为三等,第一个跳上一等船者,赏银两百五十两,赏云骑尉世职,其他则依次递减,哪怕第五个上船的也有五十两,如此丰厚的赏赐,自然引起无数人趋之若鹜。
第一个被满洲兵登船的是闽安侯周瑞的船,有了第一个登船后,其他满洲兵也疯狂登船,尽管遭到郑军的抵抗,但满洲兵过于凶悍,周瑞身死,船只也被满洲兵夺下。
清军旗开得胜,士气正旺,其他清军也纷纷寻找目标船只以博取富贵,甚至盯了郑氏元老忠靖伯陈辉的坐舰,陈辉寡不敌众,点燃了甲板上早已准备好的火药,自己则在爆炸前一刻跳海逃出生天,顷刻间,船和船上的满洲兵被炸得四散开来。
这么大的动静,一下子震慑了其他清军,不少清军认为,这是郑氏布下的战术,吸引满洲兵登船,然后炸船,因而很多人清军不敢冒险强攻了,和郑氏大船互相对射起来,毕竟赏赐虽好,但也得有命花,殊不知,这是陈辉不得已采取的下策,根本没有所谓的陷阱。
03南路战斗白热化的时候,北路大军也出发了,目标直指厦门战略点高崎,为了守护这个战略要点,郑成功安排吴豪的舰队把守,还命林察、萧拱宸等率领水师驻扎厦门岛东北对岸的刘五店,防止清兵合流。
本以为安排万无一失,但清军看到豪的舰队都是大船后,立即利用轻快的哨船直接突袭,在镶白旗前锋参领佟济带领下,直接跳上了郑军参将林登的座舰,一到砍死了林登,打开了进攻高崎的缺口。
清军本打算在这里抢滩上岸,没想到高崎有郑军驻扎,居高临下,火炮齐射,大量清军死于火炮之中,不少哨船也被击溃,算是延缓了清军攻势。
至于吴豪这边局势不太妙,一方面高崎口子被打开,另一方面遇到大风,不少船只被刮到清军那边,遭到清军的进攻,双方在岸边爆发了激战。
高崎位置
正当双方激战正酣的时候,达素这边则在赖塔这一路,让汉兵在前当炮灰,让赖塔满洲兵在后,趁着郑氏水师被吸引到高崎附近的时候直接乘着哨舟突袭厦门东边,成功在赤山坪抢滩成功。
而赤山坪仅有陈璋带着两千人郑军助手,此前郑军也进行了布置,一旦这里遭到清军进攻,附近的右虎卫精锐将来支援,但吊诡的是,右虎卫却一兵不发,原来右虎卫的总兵陈鹏早就被清军收买了,成为了清军内应,也难怪达素敢进攻这里。
只是人算不如天算,陈璋的侄子陈蟒正好在右虎卫里,他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叔父死在敌人刀下,因而不断请求出兵救援,但陈鹏始终不许,危急时刻,陈蟒强行命令开火,本就跃跃欲试的郑军立即开火。
右虎卫作为精锐,郑成功早已为其配备了最为强大的火炮,成功阻止了清军的攻势,大部分打头阵的汉兵死于炮火里,而后面的满洲兵则不熟悉地形,又缺乏抢滩经验,诸多船只陷入泥淖浅滩上,而趁着清军混乱,陈蟒带着手下直扑海滩。
清军看陈蟒带着右虎卫过来,以为陈鹏安排人来接应的,丝毫没有防备,遭到陈蟒的痛击,可以说,如此混乱的进攻,为郑军争取了时间。
反应过来的吴豪带着水师赶了过来,达素虽然安排船队阻击,但吴豪都是大船,达素的船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也遭到吴豪水师的痛击。
而在南路这边,清军不敢直扑,双方的大战只剩下远程互射,浪费了潮水这个战机,随着潮水平静,郑氏水军立即发动反击。
04一开始,郑成功只是让前面的船队试探性的进攻,没想到清军这边却让咸丰船队直接排拥冲下,如此疯狂的举动,一度压制了擅长海战的郑氏船队,甚至前面的船队一度被迫退却。
眼看局势越来越危急,郑成功身先士卒,驾着哨船,直扑清军舰队里,有了郑成功这个主帅带头,郑军士气高涨,纷纷开船反击。
碰巧,海绵刮起了东风,一时间“风吼涛立,一海皆动”,但熟悉大海的郑氏水军丝毫不惧,反而一齐开炮,本来郑氏水军的火炮就猛,现在一齐开炮,成队的清军水师顷刻间帆倒舷裂,起火燃烧,几轮齐射下,清军水师前锋船已经所剩无几。
郑氏水军
到了这个时候,南路战场胜负已分,水军只要继续围攻好了,郑成功则乘着哨船回援。
本来登岸的清军就备受打击,早已是强弩之末,如今又遭到郑军在后面的火力齐射,早就被打的人仰马翻,在郑氏水军强大的火炮下,清军的先锋船几乎被炸的干净,幸存者被迫下海逃命,但满洲兵都穿着沉重的铁甲,即便上岸也是陷于泥淖中,成为郑军的活靶子,当然,大部分都淹死于海里。
至此,南下这群不可一世的满洲精锐八旗,在郑军的火炮下彻底灰飞烟灭,事后,郑军将满洲兵尸体合葬在一起,称之为“赤山坪大冢”。
至于达素一帮将领呢?“索浑、赖塔皆弃军逃窜,北军奔歼,焚溺死者以万计,水为不流”。而达素被施琅捞起来,趁着小船从偏路逃走,至于其他满洲兵,他已经管不了了,而大战过后,人言“浮尸蔽海”。
05厦门海战,以郑成功大获全胜而告终,也让郑氏一雪前耻,走出了此前战败的阴影,而满清,则遭遇征战以来最大的损失,也是努尔哈赤起兵一来,满洲八旗第一次遭到成建制的歼灭。
不仅损失了大量八旗精锐,也有不少满洲贵族丧命于这场战役,包括镶黄旗参领的莫洛浑,其先祖是努尔哈赤曾祖父觉昌安的亲哥哥,除了莫洛浑,还有阿哈丹、哈尔弼等努尔哈赤一系的近亲血脉。
当然,除了他们,根据后人统计,死于这场战役的满洲将领多达八十余人,这还不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将领,如此大的损失,加上成建制的八旗覆灭,算是对满洲民心士气的一次沉重打击,也是汉人百姓对战无不胜的满洲八旗的一次去魅,更严重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厦门之战仅仅三个月,清廷就商议,打算放弃舟山这个地方,要知道,舟山是南明在东南海上据以抗清的重要基地,双方在这里反复争夺十余年,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但清廷说放弃就放弃了,甚至本打算让明安达礼驻扎在这里,却事后调入京城,也说明此时京城八旗兵力空虚,急需调兵。
康熙元年的迁海令
至于沿海,不要了,颁布"迁海令",强迫沿海居民搬迁,就是为了防止郑氏和沿海居民结合。
而后吴三桂请求调兵入云南追击永历,但清廷拿不出满洲兵,只能派蒙古八旗奔赴云南。
至于郑成功,清廷是放弃武力征服了,不仅将参与的满洲兵全部调走,更命令靖南王耿继茂奔赴福建驻扎,让耿继茂这个汉人去对付郑成功这个汉人,自己反正不出力了。
当然耿继茂也不会白白当这个冤大头,反而利用“凡兵机事务,悉听王调度”的命令将福建经营为耿氏的地盘,让耿氏彻底做大,影响了后面的“三藩之乱”。
除了清廷对外政策改变之外,清廷内部力量也发生了变化。
顺治一朝,两白旗和两黄旗斗的难分难解,但厦门一战,两白旗将领损失了大半,两黄旗仅仅只有两成,尽管两白旗的赖塔和索浑逃了出去,但赖塔被削爵,索浑被处死,双方的力量平衡就此打破。
当然,更大的打击是对顺治,此前有磨盘山战败,这次又遭遇厦门之战,两次大战,满洲兵损失极大,本来满洲兵就不多,这么多损失可是相当致命的,满洲八旗本来就是清廷立国的基础,这下子根基损害,顺治的心情可想而知。
而后心爱的董鄂妃又撒手而去,算是压死顺治的最后一根稻草,几个月后,顺治就驾崩了,留着几个辅政大臣扶持康熙上位。
而四大辅臣之一的苏克萨哈,作为两白旗力量的代表,不顾其他大臣的反对,冒着矫诏的大罪,立即处死了郑芝龙全家,一方面是泄愤,一方面就是两白旗力量和地位一落千丈,无法和两黄旗竞争,自然将这些归咎于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
此后满洲八旗战斗力直线下降
话说回来,虽然厦门之战大胜,但却改变不了局势,此后郑氏悬于孤岛,在留岛和留夏之间,郑氏内部内讧不断,甚至郑成功的亲儿子郑经与金厦军民联手拒命,而后郑成功被气死,永历帝被绞杀,李定国在失意中离开人世,抗清,似乎走向了余晖。
而伴随抗清事业走向余晖的时候,曾经不可一世的满洲八旗,在这一战后,从鼎盛期一去不返,走向了无可挽回的衰退,日后有大战,也只能依靠绿营当主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