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8日中午,刘诗诗与张云龙主演的《淮水竹亭》在一片期待声中开播,首小时热度值突破5000,迅速登顶平台榜首。
然而,与飙升的热度相伴的,是“难看”一词以迅雷之势冲上热搜。
观众仿佛被割裂成两大阵营:一方痛斥“滤镜假到像影楼风”“魔改毁原著”,另一方则高呼“美到窒息”“全员颜值暴击”。
这场冰火两重天的口碑大战,像极了剧中东方淮竹与王权弘业的BE美学,明知结局惨烈,却仍有人前赴后继。
特效与滤镜,中式美学的双刃剑《淮水竹亭》的制作团队曾以《苍兰诀》的东方幻想美学惊艳观众,但这次却因特效和滤镜争议翻了车。
部分观众吐槽剧中场景假到分层,柔光滤镜让江南春景蒙上一层影楼风烟雾,甚至有角色被P得像抠图假人。
但另一边,水墨竹林、素衣舞剑的镜头又被赞为流动的东方画卷,淡雅的竹绿与鹅黄色调,配合宋代美学的简练设计,让画面自带诗意与留白。
这种割裂感,像极了当代观众对古偶剧的复杂期待:既想要视觉冲击,又渴望返璞归真。
剧情逻辑,糖里掺沙还是注水稀释?如果说滤镜争议是皮相问题,那么剧情节奏的争议堪称骨相硬伤。
原著中东方淮竹与王权弘业的情感线本以隐忍克制著称,但剧中前五集便塞满了“英雄救美”“意外接吻”“竹林壁咚”等古偶流水线桥段,被观众调侃为工业糖精配速过快。
更令人迷惑的是,男女主刚在江南偶遇,转眼又因黑狐追杀分道扬镳,感情升温全靠慢镜头对视和BGM烘托。
而原著中铺垫权谋阴谋的伏笔,在剧中却成了人均谜语人现场,角色上一秒还在忧心忡忡讨论大劫将至,下一秒就切到女配绣花喝茶的日常。
这种既要发糖又要搞事业的叙事分裂,让观众直呼像在火锅里涮法棍,又油又硌牙。
魔改争议与BE美学的宿命感作为《狐妖小红娘》系列的第二部真人剧,《淮水竹亭》从定档起便背负着魔改原罪。
原著粉痛批支线剧情流水账化,面具团出场仓促,杨雁辈分调整等改动稀释了主线张力。
但剧集对竹业篇核心悲剧的保留,却意外戳中观众泪点,东方淮竹与王权弘业因人族身份无法续缘的宿命,家族权谋与黑狐阴谋交织的压抑感,让BE美学有了更具现实感的落地。
可惜的是,编剧试图平衡原著精神与影视化创新的野心,反而让剧情陷入两头不讨好的窘境。
刘诗诗的端与美,张云龙的适配难题刘诗诗时隔七年重返仙侠剧,一袭绿衣的东方淮竹被赞天选古人,清冷气质与打戏的流畅感成为加分项。
但“仪态满分,演技扣分”的评价也随之而来,观众认为她为维持每一帧都美而刻意控制表情,导致表演略显僵硬。
张云龙则被质疑古偶适配度不足,反倒是侯明昊饰演的百目妖君,凭借金发造型与美强惨人设,以短短几分钟戏份成为观众心中的意难平。
配角团中,沈月的灵动、吴宣仪的甜妹感、丁禹兮的冷傲,倒是意外撑起了群像戏的丰富度。
颜值即正义?古偶的天花板与审美疲劳不可否认,《淮水竹亭》将颜值经济学玩到了极致。
从刘诗诗的战损妆到七位女配的古风造型,从竹林剑舞到黑金长袍,剧组用颜值与服化道堆砌出一场视觉盛宴。
然而,当观众为全员美人狂欢时,也不禁反思,当一部剧的讨论焦点只剩好看,是否意味着剧情深度与叙事创新的退让?
近年仙侠剧的套路化剧情,早已让观众对“美则美矣,毫无灵魂”的批评形成条件反射。《淮水竹亭》的争议,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下古偶剧的困境:如何在IP改编的钢丝上行走,如何平衡视觉奇观与叙事逻辑,又如何让BE美学不止于虐心桥段的堆砌。
或许,观众边骂边看的矛盾心态,恰恰源于对好故事的未死之心。
骂,是因为期待;看,是因为相信。
至于这场竹亭之约最终是成为年度黑马,还是沦为又一部热搜限定剧,答案或许藏在后续剧情能否跳出颜值至上的舒适区。
我是伊寻雨,如果觉得文章不错的话,不妨点个赞,留下独属于你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