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276年正月,蒙古统帅伯颜的三万铁骑踏破了嘉兴府,兵临临安府。
在来嘉兴府的路上,伯颜顺便屠了常州。整个常州,仅有七人幸免。
陈宜中求和就在伯颜屠常州之时,蒙军大将阿刺罕,奥鲁赤所统领的西路10万大军,攻破了独松关。独松关守将张濡战死。蒙古西路军兵临临安西北门。
而此时的南宋朝堂上,已经看不见左丞相留梦炎的身影了,而且很多人的身影都看不见了。大难临头之际,他们都已经逃走了。
现在还留下来的人有右丞相陈宜中、枢密院事张世杰、临安知府文天祥、礼部侍郎陆秀夫、左丞相吴坚。而这些人的官职都是大量官员出逃之后,刚刚任命。除此之外,临安城内还有15万勤王之师。
朝堂之上。
张世杰和文天祥对谢太后说:“临安还有十五万兵马,可以背城一战!”
陈宜中:“不行!会影响求和!”
谢太后:“王师还是不要轻举妄动的好!”
文天祥,张世杰:“那怎么办?”
吴坚、陈宜中、谢太后:“实在不行就称臣吧,能保留宗庙社稷也好。”
文天祥,张世杰,陆秀夫:“这……”
五天后,吴坚,陈宜中派出的称臣使者带着谢太后请求称臣的文书往嘉兴府而去。
然而,派出去的使者,根本就没有带回什么实际性的效果,伯颜的大军依旧从嘉兴府南下而来。此时的陈宜中可真是慌了。“称臣也不行,难道真要无条件投降吗?”
无奈之下的陈宜中只能再派使者前往打探消息。看看伯颜到底要哪样?
然而,此时的伯颜已经来到了余杭,与破独松关而来的阿刺罕部十万西路军会合。亲自点名要让陈宜中前来商谈和议之事。
此时的伯颜,已经完全具备了攻破临安的军力了。但是此时的他却迟迟没有下令攻城。
之所以没有攻城的他,已经把如今的临安城看成是蒙古帝国的财产了。
一旦攻城,临安作为国际性的大都市数百年来所积累的财富,都必将在战火中毁于一旦,这是忽必烈不想看见的,也是伯颜不想看到的。
其二,董文炳的十万水师至今没有到来,他便不具备对临安的海上封锁。一旦攻城,南宋君臣再次逃往海上,又将上演当年金兀术搜山捡海的故事。他不希望有南宋的任何一个具有号召力的宗室跑出去,现在的稳住南宋当局,是为了将整个南宋君臣一网打尽,这样一来,给蒙古帝国肃清两广,川蜀,福建、江淮等地,将会省去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文天祥阻拦临安府内,陈宜中准备上路了。他慷慨悲壮的出发,准备以大宋右丞相的身份去蒙元的右丞相伯颜的军营进行一场称臣之旅。
但是走到临安城的北门,一个人挡住了他的去路。作为右丞相的他对这个人也没办法,因为那个人是临安府的知府。守城的军士听他的。
“听我一言,还是不要去了吧。”文天祥规劝道。
“试一试,或许有转机呢?”陈宜中不自信的说道。
“忽必烈要的是整个大宋,你还不明白吗?”文天祥无奈的说道。
“事到如今,你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吗?”陈宜中问道。
文天祥言道:“为今之计,当移三宫入海,我和张枢密使与蒙军背城决战,胜之可邀两淮之兵会攻浙东蒙军。若不幸兵败,你等也可南下福建,两广,徐图再战。”
陈宜中的脸上出现了一丝犹豫,但还是担心的言道:“太后年事已高,而陛下尚幼,若移驻海上,怕是吃不消啊!”
文天祥又道:“如若太后不愿泛舟海上,如今当速请益王出镇福州,广王出镇泉州,留下复兴的火种。此事,不能再拖了,晚了就来不及了!”
就在文天祥和陈宜中于城门口商谈之时,临安城内又有突发军情出现。此时由董炳文,范文虎,张弘范的蒙军水师已经封锁钱塘江口。这让陈宜中出城求和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谢太后投降公元1276年正月十七,蒙军三路大军在伯颜的指挥之下,会师于临安城外。
此时的南宋皇宫之内,正在进行着最后一次朝会。这一次,与会众人出奇的达成了一致的意见——立刻马上迁都海上(出逃)。
年事已高的谢太后,本不愿出逃。但事到如今,临安又如何守得住?而他一个垂老的妇人,又有什么办法?在众臣声泪俱下的哭诉中,她终于同意了,但他却记错了出逃的时辰!
退朝之后的诸人,便各自收拾东西而去。谢太后携幼帝家大业大,但是却收拾的最快,当夜便已收拾好行礼,等待着陈宜中等人的一起出逃。
但是当夜的谢太后左等右等,直到深夜也不见陈宜中等人的身影。深宫之中的谢太后感觉自己被骗了。
正月十八清晨,所有出逃人员都已经集结完毕,但唯独不见谢太后和幼帝二人。陈宜中前往皇宫之中见驾,却被谢太后拒之宫门。关键时刻,谢太后倔强了起来,不走了。
然而,陈宜中哪里知道,此时的谢太后不仅不走了,而且在清晨之时,便将昨夜在愤怒之中写好的降表以及传国玉玺让内臣贾余庆一并送往城外的伯颜处,做出了最后的妥协。
而被拒之宫门的陈宜中在求见不得,原路返回的路上,刚好遇见一人匆忙往谢太后的宫门走来,当此人走近。陈宜中才看清,原来是内臣贾余庆。
陈宜中一问方知,谢太后已经向伯颜作出了投降之举。
陈宜中一阵眩晕。他虽然极力主张求和,但他从未想过投降!
而此时的贾余庆折返,乃是因为自己的级别太低,不够代表朝廷投降的资格,特来向谢太后汇报此事!
张世杰骂娘陈宜中无力的走在回去的路上,众人还在城门口等待着他。他该如何告诉大家谢太后已经纳玺献降的事实。大宋三百年的江山,真的就要这样结束了吗?
这是一个多么残酷的现实,陈宜中不敢再想下去。
大队人马已经集结的城门口,准备出逃临安的众人都在焦急的等待中。年仅九岁的益王赵昰(shi),在母亲杨淑妃,国舅杨亮节,驸马都尉杨镇的护卫下,已经在城门口等待多时。而年仅五岁的广王赵昺(bing),在姥爷俞如珪和陆秀夫的照顾下,也已经整装待发。
在一片焦急的等待当中,众人看着陈宜中神情恍惚的走了过来,但是在他的身后,却并没有看到谢太后和宋恭帝的身影。
国舅杨亮节率先向走来的陈宜中问道:“右丞相,太后和皇上呢?”
“太后和皇上已经决定向伯颜纳玺献降了。内臣贾余庆正在办理此事!”陈宜中无力的说道。
“这怎么可以,我大宋三百年基业,临安尚有十数万兵马,足可背城一战,岂能轻言投降?待我去面见太后,让太后收回成命。”张世杰说着就要找谢太后而去。
但就在这时,一只有力的大手拉住了他。张世杰回身,原来是陈宜中。“没用的,太后现在宫门紧闭,谁也不见!”陈宜中神色复杂的说道。
“陈宜中,你若想投降那是你的事儿,别拉着我!”作为武将的张世杰大声的吼叫道。
二皇子逃亡看着眼前的场景,礼部侍郎陆秀夫说道:“事已至此,多说无用,蒙军破城在即,我等决不能坐视大宋三百年江山毁于一旦。”接着,陆秀夫的目光看向了还是孩子的益王和广王。神色复杂的说道:“今太后携幼帝既降,我等若要为国尽忠守节,当速速护送二位殿下,前往闽粤。以此保我宋室血脉不绝,日后再图中兴大宋之举。”
陆秀夫此话一处,立刻获得了国舅杨亮节,驸马都尉杨镇和将领苏刘义以及俞如珪的的认可。一时间关于关于入海南下的呼声,再一次高涨起来。
但此时的陈宜中,文天祥,张世杰却并没有表态。张世杰在思考着,城内还有如此多的兵马,谢太后为什么就不能背城一战,而选择投降呢?而文天祥和陈宜中却在是去是留的临界点上徘徊。自己是否要丢下老太后和小皇帝,就此追随二王南下。
最后,文天祥决定留下来,而陈宜中也决定留下来。张世杰在无声中去集结了自己的兵马。
偌大的队伍在自愿选择的过程中散开了。陆秀夫拥护者二王以及杨亮节等人,由陆路出南门往浙江南部而去,张世杰率领着最后忠实于南宋的兵马,杨帆入海,由水道冲杀,沿着东南沿海的海岸线南下。
文天祥坚守大批精英骨干以及二王的出逃,让整个临安城陷入到巨大的恐慌之中,知临安府的文天祥此刻只能用手中微弱的兵力,来尽量维持临安府内的治安。但对于众臣的出逃,连谢太后都约束不住,此时的文天祥也便不再多说什么,愿意走的就早点走吧。他所能做的就是让留下来的人,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状态,让谢太后和幼帝,也处在一个安全的而状态。
入夜,临安的南门和北门混乱不堪,大部分都在逃离,又或者是在准备着逃离。往南门而去的人和往北门而去的人,他们的命运将会在今夜改变,从此分道扬镳,走上彻底不同的道路!
作为知府的文天祥,看到这几个月来所见的京城高官,他们大多数都涌向了北门。出了北门,他们依然可以向另一个政权,索要昔日的荣华富贵。但南下的人不一样,他们踏出了南门,便标志着他们从此抛家舍业,将会在担惊受怕里终日漂泊。两相对照,文天祥百感交集。
终于,他在人群中发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这个人终究还是要走了。好在,他选择了南门。
经过了一天的艰难抉择,陈宜中还是决定走了。在蒙古征服的土地上,当一个亡国的丞相,陈宜中觉得自己接受不了。在这最后的时刻,年轻时候的记忆唤醒了他,他还是曾经的那个“六君子”之一。在亡国的土地上卑微的活着,违心的活着,那就不是他陈宜中。
陈宜中即将离去的身形,并没有在南门作过多的停留。黑夜里的文天祥没有去打扰他,每个人在这最后的时刻,都该有自己的选择不是吗?
就像陆秀夫选择了流亡,张世杰选择了战斗,留梦炎选择了投降,陈宜中选择了孤身逃亡,而自己选择了坚守。没有谁可以指责谁,也没有谁对谁错不是吗?
灯火幽暗的黑夜里,文天祥就这么静静的看着,看着这世间形形色色的人,看着陈宜中的背影消失在临安城外的夜色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