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9日,本报以《牺牲84年后虞城籍抗战老兵即将踏上“回家”路》为题,报道了王文远的故事
12月16日上午,虞城县张集镇高堂寺村沉浸在一片庄重而感人的氛围中。这一天,抗战牺牲84年的该村老兵王文远的英魂在志愿者和亲人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回到了家乡。王文远,一个普通的名字,却承载着不凡的英勇与牺牲。十七八岁时,面对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参军入伍,并逐步成长为国民革命军陆军52师156团3营9连少尉排长。1940年,王文远所在部队在安徽泾县西峰山与日寇展开了激烈战斗,王文远在与日寇拼刺刀时壮烈殉国,年仅26岁。在守墓人赵珊之、赵立新,视频博主“王大憨”,虞城县“我为烈士立传志愿服务队”队长王红艳的不懈努力下,王文远的侄子王进保在高堂寺村被找到。得知伯父的英勇事迹后,王进保激动不已,他表示,一定要将伯父的英魂迎回家乡,让他落叶归根。12月9日,本报以《牺牲84年后虞城籍抗战老兵即将踏上“回家”路》为题,报道了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爱心扩散
英雄归家变为现实
“了解到王文远排长的光荣事迹后,我深受感动,觉得自己应该尽一份力,帮他回到家乡。”安徽泾县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负责人王君荣说。随后,他主动联系了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争取到了经费支持。这些经费不仅为王文远的亲人报销了往返车费、吃饭、住宿等费用,还购买了墓碑、祭品、骨灰盒、棺材等物品,共计近2万元。曾在琴溪中学就读的张秉志也委托好友王君荣为王文远的后人捐赠1000元现金。这些善举,为王文远的“回家”之路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据王君荣介绍,他是2014年加入安徽泾县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团队的,目前和他一样的核心成员有80余名。大家来自不同行业,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关爱泾县境内生活困难的抗战老兵。对于牺牲在泾县的抗战英雄,大家也会积极帮助他们寻找家人。
接到王君荣发来的申请后,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快速响应,在对接人金雯和陈文平的积极协调下,项目很快启动。据了解,该中心于2017年5月在湖南省民政厅注册成立,坚持关怀保家卫国的军人、践行爱国主义教育、倡导和平的公益理念,发起和全方位开展“让每位抗战英魂回家计划”和“寻找战争失踪者计划”两项公益项目。中心通过DNA鉴定、实体纪念设施修建修缮、倡导性活动开展等,致力于让每位抗战阵亡将士体面安葬、魂归故里,守护英雄尊严,传承抗战文化。截至2024年12月,寻找并收殓阵亡将士遗骸1510具,修建实体抗战纪念设施143座,举行纪念活动350场,收集寻亲名单21053条,帮助336个家庭寻亲成功。
为了确认王进保与王文远的亲属关系,王红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先后4次前往高堂寺村,拿到了村委会开具的证明、家属的授权委托书,并确定好了王文远在老家的墓地位置。王君荣也提前来到西峰山,查看进山道路。
万全的准备,只为英魂归家……
寻访现场
西峰山之战浩气永存
12月14日,王进保携儿子王洪振、孙子王展,与王红艳和记者一起前往安徽泾县。当日晚上,王君荣热情接待了大家。
12月15日上午,湖南省龙越和平公益发展中心相关人员、王文远后人、赵珊之和赵立新兄弟俩、罗家冲村村民代表、泾县关爱老兵志愿者等30余人齐聚西峰山脚下。山路蜿蜒,上冻后又化过的路面泥泞不堪,道路两旁密布杂草荆棘,每走一步都很困难,但大家的心情却异常坚定。攀登到100多米高的山腰后,大家找到了王文远的墓碑。墓碑已经被风化得字迹斑驳,但依然能看到王文远的名字、职务、家乡和牺牲日期。墓碑朝向西北,大家说,那正是虞城的方向。
“大爷,我来接你了,跟这里的战友们告个别,跟我回家吧!”王进保一边携家人向伯父鞠躬,一边大声说道。随后,众人纷纷鞠躬、献花,表达对英雄的哀思和敬意。
在赵立新和热心村民王爱群等人的带领下,记者实地查看了距墓碑仅五六米远的战壕。虽然已经过去了84年,但单兵掩体、重机枪掩体等战斗遗迹清晰可见。“西峰山是这里的制高点,想要攻上山顶,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必经之地,所以战斗非常惨烈。”赵立新说,父亲赵锦生曾告诉他,西峰山战斗中许多牺牲士兵都没有墓碑,有的甚至好几个士兵的遗体埋葬在一座坟墓里,而日寇也在这里丢下了六七百具尸体。站在这里,仿佛还能听到射击声、喊杀声,更能感受到王文远和战友当年面对日寇时的英勇无畏。
从中午12时开始,经过三个半小时的挖掘,王文远的遗骸还是没有找到。据大家推测,第一种可能是战斗结束后才制作的墓碑,而由于战事激烈,伤亡惨重,战友已经记不清他埋葬的精确位置;第二种可能是他的遗体和战友们埋在一起,这里只是他牺牲的地点;还有一种可能是时间太长,多年的刮风下雨导致山体移动,所以才找不到他的遗骸。万般无奈之下,王进保只好和儿孙一起在墓碑下和战壕里取了一些土,准备将这些承载着英雄记忆的土壤和墓碑一起带回虞城。下山时,陈文平手捧用红布包裹着的装着土壤的箱子,声声高呼:“现在和平了,我们送您回家!”声音在山林间回荡,久久不散。
12月16日,王文远的英魂在王君荣、陈文平等9名志愿者和亲人的护送下,回到了高堂寺村。陈进保和家人把从西峰山带回的土壤安葬在田野之中,并为王文远立了新的墓碑。
众人接力
英魂长眠故乡土地
“我终于完成了父亲的遗愿,能向他老人家交代了!”在西峰山上,赵立新这样告诉记者。他说,促成此件事情的初衷除了对父亲有个交代外,还因为他的祖籍在南阳市南召县,对同是河南人的王文远有着特殊的感情。
“这次为王文远迁葬而努力的有好几个我们王家的人,‘王大憨’、王君荣,还有撰写碑文的王东,而陈文平则是我们王家的女婿,这真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虞城县“我为烈士立传志愿服务队”队长王红艳感慨地说。而此次事情的巧合还不止于此。“我的父亲也是一名抗战老兵,小时候我就听他不止一次地提起过,他曾驻守在商丘的洪河边,并到过一个叫‘老河口’的地方。多年来,我一直想找到这里,但在地图上没有搜到过。”王君荣说,将王文远送到家乡的时候,他在去往高堂寺村的路上看到一条小河,旁边的指示牌上赫然写着“洪河”二字。
王红艳告诉他,他父亲所说的“老河口”大概就在现在的虞城县和山东省单县交界的地方,距离王文远家也不远。说到这一切时,王君荣万般感慨。
盛世已无枪炮声,在众多爱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下,王文远的英魂长眠于故乡的土地,如果他能感知到当下的繁华,在九泉之下也应该满面含笑吧。
本报融媒体记者戚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