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延的武夷山脉如一条巨龙横亘赣闽交界,在江西铅山境内的武夷山脉最高峰黄岗山,冬日里依然生机盎然。近日,“生态武夷秀甲赣鄱”媒体采风团走进铅山,深入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探寻这片绿水青山在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方面的生动实践。
2021年,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其中,武夷山国家公园是唯一一个地处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地的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地处铅山县南部,是武夷山脉北段的西北坡,总面积279平方公里,约占国家公园总面积的21.8%。复杂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让武夷山成为许多古老、孑遗物种的“世外桃源”,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被誉为“世界生物之窗”。
科技赋能,守护“绿色家底”
“通过武夷山国家公园资源管理平台,我们的日常管理和保护工作更加高效和便捷了。”在叶家厂保护管理站,站长郭洪兴向采风团介绍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智慧化管理平台。一块屏幕上实时滚动着各类监测数据,红外相机捕捉到的野生动物影像清晰可见。郭洪兴介绍,两百多台红外相机如同“生态卫士”的眼睛,默默记录着这座大山里的美丽生灵。“我们监测到了多种国家级保护动物,如黑麂、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等,甚至还拍到过母熊带小熊觅食的温馨画面。”这些珍贵的数据,不仅为科研人员提供了一手资料,也为公众了解武夷山的生物多样性打开了一扇窗口。
除了地面布设的‘千里眼’,翱翔于林海之上的‘空中巡逻兵’——无人机,也正成为武夷山国家公园科技护林的又一有力支撑。“相较于传统的人工巡护,无人机视野更广、效率更高,能够快速抵达人迹罕至的区域。”郭洪兴介绍,无人机能够对大面积的森林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火灾隐患、非法入侵、破坏植被等情况,并将实时画面传输回指挥中心,不仅提升了巡护效率,也大大降低了巡护人员前往危险区域的安全风险。
联防联保,共筑生态屏障
武夷山国家公园横跨赣闽,其生态系统的保护离不开两省的协同发力。“闽赣携手,共护武夷”已成为守护这片绿水青山的共识与行动。
为打破行政区划带来的壁垒,江西与福建两省建立了常态化的联防联保工作机制。两省护林队伍定期开展联合巡护,共同排查火灾隐患,严厉打击非法盗猎、滥砍盗伐等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并共同应对应急救援方面的挑战。
“前不久发生了一起登山爱好者迷路事件,赣闽两地立刻进行联动搜救。”郭洪兴介绍,接到求助信息后,两省相关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搜救队伍克服地形复杂、夜间视线差等困难,通力合作,最终将被困人员安全转移。这种跨越行政区划、整合资源力量的联防联保模式,有效提升了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管护质量。
生态惠民,绘就幸福底色
既是守护绿水青山,也是造福一方百姓。在铅山县武夷山镇西坑村,采风团遇见了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铅山河红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李文龙。
“过去靠茶叶和毛竹,一年到头也就挣个两三千块,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回忆起往昔,李文龙感慨万千。“武夷山国家公园成立后,来的人多了,我的民宿和茶叶也跟着火了!”如今,他的民宿“高山桐红”经过翻新扩建,焕然一新,民宿单价也水涨船高。“现在一年下来,光民宿和茶叶就能有四十几万的纯收入,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李文龙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设立,不仅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也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客人来了,我都会推荐我们的河红茶、蜂蜜这些土特产,他们都说好!”谈到未来,李文龙充满信心,“依托武夷山国家公园,我们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千年茶魂,散发时代新香
河红茶,这一承载着铅山历史文化底蕴的“金叶子”,也随着武夷山国家公园的建设而重焕生机。据史料记载,河红茶古称“江西乌”“乌堆”,早在明代就已声名鹊起。
当时,地处武夷山脉北麓信江河畔的河口是重要的茶叶集散地,茶商云集,盛极一时。然而,近代以来,河红茶逐渐沉寂。近年来,铅山县积极挖掘和传承河红茶文化,并将其与国家公园品牌相结合,赋予了这一传统产业新的时代内涵。李文龙正是这一转变的受益者和见证者,也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为民、科学利用”,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融合发展的生动缩影。
山水相依,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保护发展的生动写照。从科技赋能的精准保护,到跨区域协同的联防联保,再到生态惠民的产业发展,武夷山国家公园不仅筑牢了生态保护屏障,也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让这片秀美的山水在焕发出更加美丽的光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