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冬季,清丰县纸房乡迎来粉条制作的繁忙季节,村民家的院子里和屋顶上,悬挂着晶莹剔透的粉条,成为乡村的一道独特风景。这一传统工艺逐渐发展成为该乡村民增收致富的“金钥匙”。
“今年雨水多,红薯收成不错,出粉率高。8亩地的红薯差不多能出3000公斤红薯粉,制成粉条后,能卖个好价钱。”12月20日,该乡谢朱楼村村民谢文义一边整理粉条一边说。这段时间,他和家人分工合作,晾晒、打包,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粉条销售旺季。
该乡乜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粉条加工车间内热气腾腾,薯气飘香。在工人的有序操作下,一团团白色的粉浆变成一缕缕丝线,缓缓滑入滚水之中,顷刻间变成粗细均匀、颇具韧性的粉条。据介绍,乜庄种植专业合作社是一家集红薯品种研发、育苗、种植、销售等于一体的复合型合作社,其“乜庄粉条”的品牌在当地颇有盛名,为村集体年均增收30余万元。
纸房乡是红薯产量大乡,现有2个240亩以上的红薯育苗基地,规模种植1300余亩,年产量300余万公斤。这里出产的红薯个大甘甜、淀粉含量高,用其制成的传统粉条筋道耐煮、味道爽口、营养丰富。该乡充分发挥传统红薯粉条技术优势,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用活“双绑”机制,推动粉条生产从作坊化向规模化发展,打造“老把势”“乜庄粉条”等特色农产品品牌。目前,全乡年加工红薯粉条550余万公斤,产品远销国内30余个地市。
“我们将继续发挥红薯产业资源优势,发扬互助、诚信、责任、创新的清丰薯业精神,延伸红薯产业链条,加快传统产业‘互联网+’步伐,积极打造‘一乡一品’,叫响‘好粉条、纸房造’,助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纸房乡相关负责人表示。⑩本报记者王莹李振涛
通讯员罗卫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