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气候周邹荣:携手应对气候变化,共绘可持续发展蓝图

澎湃新闻 2024-12-23 17:54:28

12月17日,2024澎湃新闻责任践行者年会在上海启幕。本次年会以“责任同行共创未来”为主题,邀请来自政府部门、国际组织、专业机构、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嘉宾,共同探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策略、企业践行ESG的有效路径以及如何推动高质量发展模式等一系列热点话题,全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与创新模式。

上海气候周执行委员会联席主任邹荣以“气候公园ClimateCommunity-可持续发展全球创新网络”为题,分享了上海气候周的发展历程与工作成果。他指出,上海气候周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推动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通过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创新机制,为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他呼吁全球各界人士共同关注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参与到气候行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中来,共同推动全球气候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

以下是上海气候周执行委员会联席主任邹荣的演讲全文:

各位嘉宾、澎湃新闻的领导及各位同行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

首先,衷心感谢澎湃新闻赋予我们此次宝贵的机会,让我们能够进行简短的分享。同时,我也要对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上海气候周首届活动中澎湃新闻给予我们的鼎力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上海气候周作为一个全球创新网络的构想,我们称之为“气候公园”(ClimateCommunity)。

我们团队在气候领域的公益事业中深耕十余载。自2020年中国提出双碳目标以来,国家便驶入了快速发展的通道。或许在座的年轻朋友们难以完全理解这一过程的艰辛,但自那之后,我们逐渐融入了国际合作的行列。

上海气候周的诞生,源于2020年纽约、伦敦等气候周对我们的合作邀请。恰逢疫情期间,我们开始思考能否有一些创新的工作,并最终决定推动上海气候周这一概念的筹划。上海气候周正式启动尚不足一年,但伦敦气候周已有十年历程,纽约气候周更是长达十五年。如今,上海气候周正逐渐成为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标志性符号,同时联合国也期望并助力我们成为亚洲气候周代表。

我们为何致力于上海气候周的工作?这源于我们的深刻思考。我们认为,气候周这一平台是一个责任平台,与今日的责任主题相契合。我们提出了“中国行动、亚洲声音、世界标准”的口号,时任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先生对我们这一民间可持续平台给予鼓励和支持,讲好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行动故事,在亚洲经济转型的氛围中发出我们的声音。最近,我们与新加坡、吉隆坡、曼谷、金边、大阪等多个城市的机构进行了深入交流,预计这些机构将参与2025上海气候周,与我们共襄盛举。在构建准入标准的过程中,气候周并非标准的专业制定者,而是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和责任感的平台,积极参与到组织标准的制定过程中。

上海气候周的诞生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经过了十年的沉淀与努力,尤其是在2020年之前,我们的道路充满了挑战。2016年底美国暂停巴黎协定的执行,使得全球的碳市场及其相关产业一度陷入停滞。2020年之后,随着全球共鸣的增强,我们的步伐明显加快。在今年的上海气候周中,全球多个机构以及与之相关的数个组织,都以各自的方式参与并推动了首届上海气候周的成功举办。

我们能够拥有如此坚实的基础,归功于我们早期的积极推动和努力。尽管相较于全球的大型组织,我们还非常年轻,但我们已经做出了显著的贡献。例如,在2014年和2015年,我们发起了中英国际论坛,并推动了中英国际低碳学院的成立。该学院是由中国上海交大与英国的爱丁堡大学、帝国理工大学合作建立的,我们的社会组织不仅提出了该学院的创始概念,还深度参与了其策划和规划的全过程。如今,该学院已成为国内在中英及中外低碳领域培养专业人才的独一的学术机构。解振华特使一直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大力支持,他多次亲临上海,参与我们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生态环境部相关基金会共同组织的绿碳会议,这些会议也为中国碳市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我们还与意大利、美国等国家开展了合作,也作为中方主办单位参与了上周刚刚结束的2024年中国-法国碳中和论坛,该年度论坛我们连续举办了四届。因此,我们拥有坚实的基础,在2023年疫情结束后,我们筹备并启动了上海气候周这一社会责任平台和社会民间平台。

2024年首届上海气候周已取得一定的影响力,这背后离不开在座各位的支持与帮助。从4月22日世界地球日至今,我们已推动了百余项旨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多元化活动。据新华社后台数据统计,我们的活动覆盖了约700家媒体,触达了近3000万人次的了解或参与。同时,各类社会组织、院校也积极参与其中。我们设置了近30个焦点话题,不仅包括论坛,还有展示、体育活动、青年对话以及集市等,话题广泛,专业性强。每项活动均由世界500强企业或国际组织领衔,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外,全球多个知名基金会、联合国多家机构亦派遣观察员参与我们的首届气候周活动,关注我们如何利用这一平台推动相关工作的合作。

气候周是一个社会平台,我们命名为——“气候公园”(ClimateCommunity)。这里的“community”我们并未翻译成“社区”,而是翻译成了“公园”。它是体现交流的平台,同时是一个韧性的标准体系,包含科技、自然、人文等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一个空间概念或简单的环境概念。

我们希望通过场景的应用,将“气候公园”打造成为上海气候周的主题符号。通过“ClimateCommunity”这一概念推动包容性、专业度、标准化成为上海气候周未来的发展方向。尽管我们自身是一个平台而非专业机构,但已有众多专业机构与我们携手合作,共同推进全球“气候公园”创新网络的构建。目前,全球已有200余家机构加入了我们的合作行列。

以下是我们最初的发起机构名单,其中涵盖了多家世界知名大学和世界500强中外企业。特别值得一提的是,CDP(碳信息披露项目)作为我们强有力的支持者之一,不仅积极参与其中,还主办了具有深远影响的专业会议。目前不少高校也在积极推动我们的开放式创新中心和技术产业服务中心等关键项目。这里展示的是部分企业参与的标杆成果。诚然,没有各位的大力支持,尤其是行业领军企业的鼎力相助,我们不可能取得目前的成就。

在专业方面,我们涉及了十多个方向,包括城市、教育、灯塔工厂、金融、技术、乡村ESG、农庄等,都与具体的大学或相关机构进行了深度合作,共同打造具体的场景并推动标准的应用。例如,在气候教育方面,有200余所中小学参与;在城市方面,我们链接到了60多个城市的工作平台;在乡村ESG方面,我们也推动了一些村落的试点;同时,在气候农庄、气候餐厅、气候菜单等方面,我们也与近300家自然农庄进行了接触和合作。

灯塔工厂是麦肯锡和达沃斯共同推出的符号。我们以气候灯塔为主题推动了可持续发展的专项跨界工作。例如,本周末我们将聚集20家世界500强企业,共同讨论制造业赛道中可持续发展的部分标准场景的应用,包括生产性和消费性。在标准方面,我们构建了一个韧性的体系,而不仅仅是一个空间环境。我们期望推动更具韧性的标准体系建设。

上面是我们近期影响力的展示。我们还在搭建相关国际国内高端战略合作平台:首先,上个月我们与联合国携手成立了繁荣联盟上海中心,该中心旨在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进行深入合作,并在特定领域内发挥影响力。目前,它已启动了一系列工作。联合国作为直属机构与上海气候周紧密合作这一平台将在5—6个领域内推动项目的合作与发展,吸引了众多企业的积极参与。其次,我们与国家工信部等部委合作,推进了具体的专业工作委员会建设。例如,与工信部的中小企业国际合作协会等筹建了服务绿色发展委员会,上海气候周作为协调组织,联合了众多央企和全球500强企业,共同作为核心会员,共同推动中小企业产品和服务的绿色发展。

以下呈现的是我们计划于2025年启动的全球气候周协同合作愿景。迄今为止,已有50多个项目表达了参与上海气候周2025的合作意向。我们将提出一种项目合作模式,该模式我们在COP会议期间进行推广,也促使我们与伦敦、纽约、巴黎等城市的链接。我们引入了全球气候周四季的理念,这不是一个联盟,而是一种工作机制,它已经得到了纽约、伦敦以及UNFCCC(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沟通与支持。我们期望在明年的上海气候周中,这些组织能够进一步与我们合作,并吸引更多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和社会组织参加上海气候周,携手推进这一事业的发展。

视频展现了黄浦江两岸为上海气候周而点亮的璀璨灯光,陆家嘴以及浦西的北外滩地区均采用了上海气候周的标志性色彩,以此彰显我们之间的合作精神。

展望未来,我们期望在明年4月22日与澎湃新闻以及更多合作伙伴共同揭开上海气候周2025年盛会的帷幕。同时,我们也诚挚希望在座的国际组织、大型合作机构以及大中小企业能在此平台上贡献你们的宝贵智慧和创意。

谢谢大家!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