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年末岁尾,这一年山东继续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一个个丰收故事,汇聚成乡村兴齐鲁样板的美好画卷。
做好“土特产”文章特色产业引领乡村振兴
隆冬时节,寒意浓,齐鲁大地仍是一派丰收繁忙景象。“土特产”已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动能”,推动乡村产业富民。眼下正是青岛马家沟芹菜的丰收季,近年来,青岛通过加强马家沟芹菜品牌农业建设,成功打响知名度,通过与各大商超合作,马家沟芹菜打开全国零售市场,成为全国人民餐桌上的“家常菜”,带动种植户增收。
山东高度重视农业全产业链培育,先后制定出台了《山东省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五年行动方案》等政策,拉动农业产业升级。在青岛,胶州大白菜、大泽山葡萄、白庙芋头等“土特产”是品牌农业的特色和旗帜,成为展示青岛乡村振兴成果的重要窗口。
农文旅深度融合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
为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展示山东文旅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成果,近日,山东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公布。在入选名单中“农文旅深度融合”成为关键词。青岛西海岸新区依托山海资源优势,持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全面实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工程,入选国家级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冬日乡村亦醉人。在杨家山黄泥巷村虽然没有了旺季时的热闹与喧嚣,却有着一份独属于它的宁静与祥和。作为片区“田园旅居”乡宿品牌的核心项目,杨家山里院子旅居(黄泥巷组团)打造特色民宿集群,整合生态、产业、资源,增加多种深度体验项目,不断丰富冬季乡村游业态。
山东乡村旅游市场,正呈现出农文旅深度融合的魅力,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借鉴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农业现代化发展设施农业助力乡村振兴
发展设施农业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生产转型升级,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今年10月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30年,全省设施农业总产值达到6600亿元,集约高效、绿色低碳的现代设施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位于莱西市的凯盛浩丰智慧农业产业园,一个占地210亩的超大单体智能玻璃温室内,只有几个工人管理,每天却能生产超40吨番茄,产量是传统温室的6—8倍。目前,以莱西基地为总部的“凯盛浩丰模式”已在全国17个省市复制推广33个项目。
近年来,青岛市以日光温室为重点,推动设施种植业转型升级。目前青岛设施种植面积达52.6万亩,全市共20万人从事设施农业。从“春种秋收”到“四季丰收”,设施农业正切实帮助老百姓增收致富。
今年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一年。山东乡村振兴的实践,落点在千方百计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不仅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更为全国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放眼未来,山东将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向农业强省持续加力。
信网评论员赵晓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