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地震专家预测,河北在7月22日至8月5日可能会发生地震,青龙县书记冉广岐得知后,力排众议!把青龙县民众疏离到室外生活。
(信息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2005.9.30唐山地震前 预测遭冷遇)
1976年,那场地动山摇的唐山大地震,至今仍是许多人心中的噩梦,24万条生命瞬间消逝,16万人重伤,一座城市在顷刻间化为废墟。
就在距离唐山震中不过一百多公里的青龙县,竟然发生了让人惊叹的集体大逃生的壮举,47万青龙百姓,竟无一人在地震中丧生。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青龙奇迹”究竟是如何炼成的?
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地震预报如同走在钢丝上,稍有不慎便会摔得粉身碎骨,国家地震局的专家们预测,华北地区不久后可能会有六级或更高级别的地震发生。
消息传出,却如石沉大海,鲜有人敢于正视,然而,冉广岐和王青春,却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丝危险的信号,在唐山举办的全国地震群测群防经验交流会议,让人感觉就像是一种命运的巧合。
在国家地震局会议上,京津组组长汪成民提出了一个预测,认为从7月22日到8月5日,唐山和滦县地区可能会发生5级以上的地震,这个消息就像一颗石头投入了平静的湖面,让王青春的心情立刻变得不平静起来。
他火速返回青龙,将这一重要信息汇报给了冉广岐,冉广岐深知地震的破坏力,更明白自己肩负的责任,在权衡利弊后,他力排众议,决定将震情公之于众。
这在当时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一旦地震没有发生,他将面临丢掉乌纱帽的风险,甚至断送自己的政治生涯。
时间紧迫,容不得半点拖延,7月25日,青龙县紧急召集了800多名县、社、队三级干部,传达了震情,并要求务必在26日之前将消息传达给每一个人。
这场与时间的赛跑,关乎着全县47万百姓的生死存亡,为了让预警信息迅速传遍全县,青龙县动用了广播、宣传队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
白天,家家户户打开门窗,时刻保持警惕,夜晚,人们睡在空旷的田野里,不敢回家,同时,县里还要求大家密切关注家畜的异常反应,比如狗的狂吠、鸡的半夜啼叫等,一旦发现异常,立即上报。
冉广岐深知,单单发布预警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提高群众的防震意识,他亲自下乡,指导群众学习防震知识,组织开展演练。
为了更好地掌握地震相关知识,他还托人购买了地质力学方面的书籍,进行自学,与此同时,王青春也将汪成民的预测内容以及汪教授对地震的分析和判断,详细地转达给了冉广岐。
他们一起学习、研究,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验证,最终确信了地震即将发生的可能性,正是这种科学的研判和果断的决策,最终换来了青龙县47万百姓的平安。
地震发生后,虽然全县19万栋房屋倒塌,但由于提前预警和防范措施到位,没有一人在地震中丧生。
青龙县的成功并非个例,在同样位于地震高烈度区的开滦矿务局,也上演了另一场生命奇迹,在地震来临时,开滦矿务局的矿工们中,绝大多数人幸运地逃过一劫,只有少数人受伤。
他们一直坚持“宁防千日无震,不惧一日不备”的抗震观念,防范措施也十分到位,他们定期进行抗震演练,加固矿井设施,并在地震发生后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将损失降到了最低。
青龙县和开滦矿务局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在地震面前,科学的预警和充分的准备至关重要。
在技术水平不那么先进的年代,只要咱们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就能最大程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青龙县的成就并非巧合,未来,联合国相关机构将青龙县作为“科学研究与行政管理结合成功案例”进行全球推广,介绍中国的防震减灾做法。
1996年,联合国专家科尔博士特地到青龙县考察,对该县在抗震救灾方面的努力给予了充分肯定,联合国还在中国设立了防震减灾培训基地,向世界各国传授中国的经验。
值得一提的是,1976年,除了唐山大地震外,中国还成功预报了其他三次地震:云南龙陵7.3级和7.4级地震、四川松潘/平武7.2级地震以及四川盐源/云南宁蒗6.7级地震。
云南龙陵县地震来临前三日就发出了预警,震后不久又及时发布了第二次预警,成功预报了后续的震动,这些成功的案例,充分证明了中国在地震预报和防震减灾方面取得的成就。
唐山大地震,那场悲剧,咱们国家永远都忘不掉,这场灾难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敬畏自然。
在灾难面前,科学的预警和充分的准备,是战胜灾难的关键,我们要时刻记住过去的地震教训,增强防灾抗灾的意识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