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人只有300万套!”原国家房改课题组组长孟晓苏曾表示,人们误以为空置的商品房有很多,其实并没有,我国空置的商品房实际上只有300万套。
孟晓苏的观点,无疑给当前略显疲态的房地产市场投下了一颗震撼弹,长期以来,关于中国房地产市场是否存在大量泡沫、空置率是否过高的争论从未停止。
各种版本的估算数据层出不穷,有的甚至声称空置房数量高达数亿,这些说法无疑加剧了公众对房地产市场前景的担忧。
作为长期研究住房改革的专家,孟晓苏对“空置房”的概念有着自己的理解,他所指的300万套,并非简单地指那些无人居住的房屋,而是特指那些长期无人问津、在市场上难以流通、彻底丧失了居住和投资价值的房产。
这一定义与公众普遍理解的“空置”存在显著差异。
事实上,在过去十几年间,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了飞速发展,也确实积累了一定数量的闲置房产。 尤其是在一些三四线城市,由于人口流出、产业支撑不足等原因,房屋空置现象较为突出,这些房屋虽然暂时无人居住,但并非完全没有市场需求,与孟晓苏所定义的“空置房”有着本质区别。
值得注意的是,孟晓苏的这一观点引发的争议,不仅仅局限于空置房数量本身,更延伸到了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
孟晓苏曾提及2021年中国居民储蓄总额超过15万亿元,并认为可以引导一部分储蓄转化为购房需求,以提振经济,这一建议迅速引发了网络热议,许多人认为这忽视了普通居民的实际购买力和生活压力。
尽管孟晓苏的观点引发了巨大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将公众的视线再次聚焦到了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现状上。
如何准确评估空置房数量,如何看待房地产市场的未来走向,如何平衡住房的居住属性和投资属性,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调整期,供需关系、市场预期都在发生变化,要解决房地产市场的深层次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共同努力。
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引导合理预期;企业需要转变发展模式,提升产品质量,满足多样化需求;个人则需要理性看待住房消费,量力而行。
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现“住有所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