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盘盘秧苗“乘电梯”进入流水线,“钻山洞”完成播种覆土,再坐“轨道车”到达育秧大棚……记者近日随“乡村‘智’慧路云南行”全媒体采访组走进德宏芒市的“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在这里,以往“靠天吃饭”的水稻育秧已实现机械化,播种一盘秧仅需3.6秒就能完成。
机械化+省工省力提高播种效率
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示范县之一,芒市常年种植24.5万亩水稻,其中优质稻面积达22.5万亩。近年来,为了突破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的技术瓶颈,芒市在省州市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整合多方资源,在芒市镇芒乖村建成了全国第六家、西南地区首座“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
在育秧中心的播种区,多条机械化流水播种线已经投入运行,记者看到从秧苗盘放进机器、人员辅助播种到完成覆土,整个流程只需要3个人有条不紊的进行操作。
“和沿海地区有些全自动化的工厂不同,我们的农村地区还有一些年纪较大的劳动力需要岗位,所以我们主要是集中资金用机械化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不是完全替代人工。”芒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冷升璨说,以水稻为例,设备更新后,原本需要7人负责的整条播种线现在只需3—5人即可完成,播种效率从每小时550盘(相当于28亩/小时)提升至1200盘(相当于60亩/小时),这些设备的应用大幅提高了播种效率、降低了育秧成本,还提升了精准度和标准化水平。
数字化+小秧苗也要“精准管理”
在育秧中心,数字化精准管理也得到了广泛应用。暗化室内,通过监测探头与锅炉的联动,确保室内温度维持在30—32℃、相对湿度控制在85%以上,使水稻种子在适宜的温湿度条件下顺利萌发,实现了提早出苗并提高了成秧率。冷升璨告诉记者,工业辣椒自然摆盘需要20—25天,但是通过暗化室培育只需要5晚4日就能完成。
另一边,当秧苗被“有轨电车”送到育秧大棚时,大棚内安装的监测探头,将实时收集气象数据发送至智能控制柜。农业科技人员根据设定,系统调配棚内的各项设备,采取开窗散热、闷棚增温、遮阳防灼、补光促长等措施,就能更加精准有效地确保秧苗健康成长。同时,“水肥一体”操作室作为“营养枢纽”,则会借助监测传感系统全面掌握作物生长情况,精准混配营养并输送到大棚,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
目前,育秧中心正处于升级换代阶段,部分设备逐步实现了物联网远程控制+计算机辅助决策的功能。农业科技人员即使在培训、会议或进修期间,也可以通过高清摄像头观察、传感器数据分析等方式掌握育秧中心的实时情况,并借助物联网进行浇水、施肥等农技措施。
使用率+开发“新赛道”致富“种粮农”
初冬正值育秧大棚“空窗期”,通过切换播种器,这里还可以育玉米、辣椒苗。记者看见现场的一片玉米苗上面备注了“12月11日”字样,经过机械化生产线种苗、暗化室30多个小时的栽培后,在大棚培育了8天,已经显示出迷人的嫩绿色。冷升璨说,冬天气温较低的情况下,大概还有十二天这些玉米苗就可以进行移栽,相比效率提高了不少,而且这些幼苗比较健壮,未来少病害。
育秧中心建成后,芒市不仅在水稻生产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还开展了多种当地主要作物的育苗技术攻关,使设施设备利用率从三至四个月提升到十个月乃至全年。育苗技术的突破破解了粮经争地中的主要矛盾——茬口问题,引领了农业从“一年两熟”向“一年三熟”“两年七熟”的迅猛发展,既保证了粮食产量,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在芒市的田野上
从机械化到数字化
再到物联网的全面升级
数字乡村正在助力芒市
农业现代化进程加速推进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陆橙田薇摄影报道
审核:李春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