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记者郑雪
(视频策划:浙江共产党员杂志集团)
北宋的《清明上河图》因为一部剧,火了。晚清的余杭古城图因为AI,也火了。
春暖花开之时,走进晚清的余杭古城,绿芽萌发,炊烟袅袅,一派生机勃勃。江河湖泊、山岭宝塔、车船人马……最热闹的还是两岸人烟辐辏,茶舍餐馆,通济桥上人们比肩接踵。城内屋舍各种商业活动应有尽有,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更有意思的是,这幅长2米、宽0.6米,一比一还原余杭古城旧貌的《晚清余杭古城图》,在AI技术的加持下,呈现出白天、黑夜两个不同时段的余杭都城,让人们感受到了一种全新的、动态的艺术魅力。
《晚清余杭古城图》收录在老余杭文化丛书系列之《山川览胜》其中关于余杭古城的一个章节里,画卷分为郊外风光、南渠河场景、城内屋舍3个部分。这幅画以长卷形式,采用平远与深远结合的构图形式,描绘了老余杭的城市面貌和人民的生活状况。此次通过AI技术,让原本扁平的画面顷刻间动了起来,生动渲染了晚清时期余杭古城的繁华景象和自然风光,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与活力。
“AI技术让我们走进古画卷,看到了古代人生活的场景,更直观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以及不同时期的居民的文化差异。”来自赞比亚的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曼波,在看到会动的《晚清余杭古城图》后告诉记者,这种虚拟体验为公众提供更加生动有趣的科普教育。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人工智能(AI)技术正以其独特的方式赋能文化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此次画卷的AI设计师告诉记者,AI与艺术的结合,不仅展示了AI在艺术创作上的潜力,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新的创作工具和灵感来源。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AI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数据分析和自动化任务,而是开始涉足艺术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和文化传播等多个领域。通过高清扫描和3D建模技术,AI能够精确复制和修复受损的文物,使静默的文物得以数字化保存,为未来的研究和展示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在文化传播方面,AI通过自然语言处理和机器翻译技术,帮助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艺术作品。这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为观众提供了更加丰富多元的文化体验。
与画中人物互动,体验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之旅,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传统文化以全新的方式呈现在现代人面前,增强了文化传承的趣味性和互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