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一/第一/双第一|全国性榜单,宝安为何总能名列前茅?

12月24日,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2024年中国工业百强区榜单,宝安位居全国第四。在2024年最新发布的全国性榜单上,宝安获评全国唯一“营商环境年度城区”;位列新型PCB产业十大集聚区榜单第一;连续三年位居全国创新百强区第二;跃升至产业名区“百强”榜单第二,全国百强区、投资竞争力百强区、综合竞争力百强区榜单第四,中国市辖区新质生产力综合指数百强榜第五。

此外,宝安2024年国家级单项冠军、省级单项冠军通过企业数量全市“双第一”;2024年度绿色制造公示名单“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企业数量全市“双第一”;2024年广东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入选数量全市“双第一”;2024年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新认定数量全市“双第一”。

在多个榜单中,宝安或是作为深圳唯一代表登榜,或是在深圳登榜各区中排名靠前,又或是全国排名稳步上升,不仅彰显出作为全国产业大区的深厚底蕴和强劲实力,还呈现出经济质量向上、产业结构向优、发展态势持续向好的奋进身姿。多次登榜且成绩优异,宝安凭什么?

凭抢抓机遇赋能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前海扩区等重大战略的深入推进,宝安作为多重国家重大战略、多个重大平台项目的汇聚地,进入了深圳都市圈核心区,成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重要支撑极——

前海“扩区”重磅落地,宝安1/5的范围加入前海,前海2/3的范围落在宝安,宝安一跃成为国家战略主战场。

世纪工程深中通道开通,东侧落脚点就在宝安,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向宝安加速汇聚。

在新的机遇面前,宝安以“422133”为工作主框架,牵引带动其他各方面工作共同进步、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世界级先进制造城、国际化湾区滨海城、高品质民生幸福城。

努力在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中实现跨越式发展,宝安把服务前海作为责任与使命,把前海总规落地作为最大的优势和机遇,全面加强与前海协同联动。

在《前海规划》提出的“一心一带双港五区”空间结构引领下,宝安推动各项规划与前海深度耦合、一体规划一体实施——

开展宝安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竞赛,塑造国际一流的前海城市新中心形象,集聚一批创新型企业总部。

大力实施“山海连城”计划,全长6公里的西湾—前海湾慢行道已建成开放,实现了骑行道、人行道、跑步道“三道”贯通,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

高规格规划建设前海湾、空港会展两大世界级商圈,持续完善周边配套,吸引全球消费者,宝安日益成为深圳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新引擎。

今天的宝安——

会展空港新城、九围国际总部区、海洋新城、深圳西部市级中心等一批重点片区上升为全市重大战略,全面加速建设。

宝安前海片区发展日新月异,宝安中心区高楼林立、与前海浑然一体,城市功能、城市品质、城市形象日新月异、蝶变跃升。

宝安,已然成为全球瞩目深圳的又一个新的地标。

凭雄厚产业基础

宝安,深圳经济特区中的经济大区,中国工业“第一城”的工业“基本盘”、制造业“压舱石”。

宝安,有制造业企业5.45万家,占比超过深圳的1/3;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17家,占深圳的2/5。在深圳“工业立市、制造强市”的版图中,宝安举足轻重、至关重要——

看市场主体。宝安拥有商事主体超95万户,境内外上市企业总数达79家、全市排名第三。

看产业链条。宝安制造业企业涵盖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材料、智能网联汽车等多个领域,是国内制造业门类最齐全、链条最完整的区域之一。

看创新动能。宝安国高企业突破7200家;国家单项冠军企业2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77家,均位居全市第二。

看数字化进程。宝安获评广东省唯一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专项示范基地,培养了一批示范标杆企业,近12000家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

从结构上来看,宝安工业以电子信息业、装备制造业为主,产业向集群化发展明显。2023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2592亿元,同比增长19.5%,全市排名第一的集群已达8个,智能终端、超高清显示、网络与通信等5个集群的产值超千亿。

从PCB产业到激光制造,从LED产业到低空无人机,多个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宝安呈现蓬勃发展之势。鹏鼎控股、景旺电子、明阳电路等新型PCB产业全球“领头雁”在此深耕。全区激光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均居全国首位,约占全国的30%,占广东省的70%,形成了“中国激光看广东,广东激光看深圳,深圳激光看宝安”的鲜明格局。

雄厚产业基础、丰富产业生态、完备产业链条,让宝安成为全球企业家、投资者、创业者投资兴业的首选目的地之一,新锐“智造”企业、高成长性企业、高科技产品在宝安不断涌现。

为C919大型客机“量身定制”登机桥,为神舟十八号返航提供通信保障,连续为六届奥运会(冬夏季)的视觉与场馆建设提供设施设备……频频亮相全球瞩目的重大时刻,优质宝企是“中国智造”最具代表性的剪影之一,也是大湾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驱动宝安经济划出昂扬向上的发展曲线。

从2020年3847亿元到2023年的5202亿元,宝安GDP三年跨越两个千亿大关。大区大发展、跨大关,宝安跑出了“深圳速度”。

凭求实向新韧劲

面对成绩,面对困难,面对机遇,宝安始终求实、求进、向新。

以实体经济为本、坚持制造业当家。宝安连续6年围绕制造业出台“一号文”,出台“鼓励支持工业企业加大技改力度促进工业有效投资18条措施”,变“事后补贴”为“即投即补”,让企业敢投、愿投、放心投;出台“鼓励制造业企业增资扩产设备更新8条措施”,降低增资扩产用房成本,鼓励设备更新,让企业把增量和先进产能放在宝安。建立产业空间租赁市场“1+1+N”长效治理机制,严查严打水电“乱加价、乱收费”和产业空间“乱分摊、乱改加建、乱分转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发力战新产业与未来产业。宝安全力打造4个重点园区和63个特色园区,聚力发展智能机器人、深地深海、前沿新材料、合成生物四大未来产业,与前海联手推动华为全球具身智能产业创新中心成功落地,加快建设智能机器人灵巧手专业园区。

推动工业与服务业“两翼齐飞”。宝安出台《宝安区关于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以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等5大领域为重点,以电子商务、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等5大领域为支撑,全力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高地、创新先锋、示范标杆,力争到2026年全区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65%以上。

抢抓时机、勇于担当、驭势而动,努力攀高向新的宝安,必然把更多短板变成潜力板,将更多潜力转化为实力,不断开辟发展新空间,也必将在各类榜单、各类奖项上获得更好成绩。

宝安日报全媒体记者何一航文/图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