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重庆城市年报丨双城记:成渝高铁每日开行数量超100对

编者按:

道别2024,奔赴2025。

一年来,重庆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交出了一份质量高、成色足的“高分答卷”。

加码对外开放,国际“朋友圈”越来越大;唱好“双城记”,成渝CP越来越甜;壮大“产业链”,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能级持续提升;建设美丽重庆,生态越来越美;民生举措频出,“烟火气”越来越浓;吸引青年来渝留渝,“青和力”越来越足……

今起,上游新闻推出《2024重庆城市年报》系列报道,讲述新重庆建设中的一个个生动故事。

人物:市民何平

地点:重庆沙坪坝站

12月3日上午,成都局集团公司迎来川渝黔地区今年的第4亿名铁路旅客何平。3年来,作为成渝高铁的忠实“常旅客”,他感受到了川渝两地间交通互联互通的巨大变化。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纵深推进,两地之间缩短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实现深度融合,合力打造着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客流飙升

铁路客流量已突破4亿人次

3年前,何平因工作调动到重庆上班,家住成都的他每周至少往返成渝一次,当天是他第77次踏上这条熟悉的旅程。从最初的每日23对列车,到如今每日开行数量增长至102对,成渝高铁实现公交化运营,何平亲身感受到了两地间交通互联互通的巨大变化。

在他看来,成渝高铁的开通,不仅缩短了两座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更让“双城生活”成为可能,也让他的工作和生活更加高效。

何平的故事,只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随着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重庆与成都两座城市之间的互联互通日益紧密,两地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成渝两地公交、轨道“一卡通”“一码通”全面推广,让两地市民出行更便捷。

“交通的便捷不仅促进了人员往来,更带动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一位长期关注成渝地区发展的专家表示。随着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逐步构建起内畅外联、便捷高效的综合交通体系,为区域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产业协作

实现技术共享和市场拓展

交通的便捷,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产业协作提供了广阔空间。

“我们企业与重庆的相关企业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一家位于成都高新区的电子信息企业负责人表示,通过产业协作,该企业不仅实现了技术共享和市场拓展,还进一步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在汽车产业领域,两地加快成渝“氢走廊”“电走廊”“智行走廊”建设,共同争取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建设,联合申报国家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电子信息产业领域,两地围绕高端芯片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共同争取国家集成电路生产力布局,联合创建全国首个跨省域电子信息先进制造业集群。

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总规模已超65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两地通过共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共享创新资源等方式,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快速发展。如今,超百家企业相互参与产业上下游供需配套合作,共同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

近年来,重庆与成都两地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共建汽车产业集群、电子信息产业集群、轨道交通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推动两地产业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

科技创新

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科技创新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重庆与成都两地围绕共建西部科学城和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协同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加速布局,推动建设国家实验室、全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高水平科研机构。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今年统筹实施了43个重大科创平台项目,协议投资额达350亿元。新取得的引领性原创成果、新获批的国家级研发平台不断涌现,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金凤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达成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宽了国际科技合作渠道。

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太行实验室永久园区正式投用,首批四个方向天府实验室累计承担国省级重大科研项目57项。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已聚集上下游企业超20家,国家超算成都中心发布全球首个亿级参数地震波大模型,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

“科技创新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一位参与西部科学城建设的专家表示。通过科技创新合作,两地不仅实现了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还共同培育出了一批高精尖特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23年以来,两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52家,增幅达到22%,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公共服务协同

在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推动共建共享

公共服务协同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重庆与成都两地围绕群众关切的教育、医疗、社保等领域,不断推动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因为成渝两地社保局的通力协作,我的母亲才能享受到工伤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政策,非常便捷。”近日,王越在家人群分享了这个好消息。

在医疗领域,成渝两地实现了工伤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这一举措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就医,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权威数据表明,2024年1—10月成渝异地就医分别直接结算128.89万人次、132.37万人次,让群众就医更加便捷。

在教育领域,两地加强教育交流合作,共同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通过共建教育联盟、开展教师互派等方式,促进了两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和整体提升。如今,越来越多的成渝两地学生享受到了优质的教育资源。

随着公共服务协同的不断深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正逐步构建起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

数说>>

交通领域,成渝高铁实现公交化运营,两地时空距离缩短至62分钟,日均开行动车组数量达102对,日均发送旅客数量13.35万人次,开行频次由每20分钟开出一列缩短至平均每5~10分钟开出一列。

生物医药产业领域,成渝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总规模已超65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之一。

医疗领域,成渝两地已有328家(重庆194家、成都134家)医疗机构纳入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范围,互认项目从112项扩增至161项;两地开通了异地联网直接结算医疗机构近4.9万家;2024年1—10月成渝异地就医分别直接结算128.89万人次、132.37万人次。

创新方面,2023年以来,两地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752家,增幅达到22%。

上游新闻记者黎静陈瑜

1 阅读:111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

平台由人民日报媒体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建设并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