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f36329b00aa4111d56a8f0fbae2c8e3.jpg)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913f2e8af0ef727d5eaf4ee709ad7abb.gif)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血糖高一点,可能会更健康?”这句话乍一听就像是反常识的“冷门知识”,甚至让人怀疑是不是危言耸听。但如果细细琢磨,你会发现,这其中的逻辑并非无稽之谈。血糖高真的有“好处”吗?如果有,它又适用于哪些人?而我们谈论的“高血糖”究竟是多高?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4887ee614c1df903e683e909e0e0f53.jpg)
很多人谈到“高血糖”,第一反应就是糖尿病,甚至联想到各种并发症,比如失明、截肢、肾衰竭。这种反应其实无可厚非,因为长期高血糖确实是身体健康的一大威胁。但问题来了,并不是所有血糖偏高的情况都会直接导致疾病。
临床上,我们定义“空腹血糖”超过6.1mmol/L为“高血糖”,但这只是一个参考值。如果血糖稍稍高于标准,却不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身体可能会以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维持高血糖的状态,这种现象在某些情况下甚至被认为是有益的。
当你生病、发炎或受伤时,身体会通过分泌激素引发短暂的高血糖,用于为免疫系统提供更多能量。这种“应激性高血糖”就属于一种“积极的防御”机制。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fa4420afaf01e864de49b8cf7824d945.jpg)
在上世纪的饥荒时期,研究者们发现,一些经历长期饥饿的人群,虽然营养不良,但血糖水平却相对较高。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是身体在缺乏食物的情况下,依靠分解体内储存的糖原和脂肪,维持血糖水平,从而为大脑和重要器官提供能量。这种“糖的优先供给”机制,是人类进化中保命的策略。
不是所有的高血糖都是“罪魁祸首”。它可能是身体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生存策略。
“高血糖的人更健康”?这话从哪儿说起?![](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feb84bb1c80e0e9695117b13d4d916b.jpg)
如果你听说过某些长寿老人血糖偏高,但身体却十分硬朗,这可能会让你更加困惑。难道“血糖高”真的是“长寿密码”?这个说法并不全对,但也有一定的科学逻辑。
1. 适度的高血糖,可能反映代谢储备的强大
研究发现,一些老年人即使血糖偏高,但如果没有伴随糖尿病并发症,他们的身体往往表现出较强的代谢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正是因为他们的胰岛功能足够强大,能够维持“高血糖”状态而不导致严重后果。
换句话说,血糖高一点,可能是身体代谢能力的“冗余保护”机制。当胰岛功能逐渐下降时,这些人可能比那些血糖偏低的人,更能应对突发的代谢变化。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ad406a635e9529953ca72cd44d9b4c13.jpg)
2. 过低的血糖,可能更危险
相比适度的高血糖,低血糖才是真正的“隐性杀手”。当血糖低于3.9mmol/L时,身体会出现头晕、心慌、出汗,甚至昏迷等危险症状。如果长时间得不到纠正,可能对大脑和心脏造成不可逆损伤。对于老年人或者糖尿病患者来说,低血糖的风险甚至更高。
从风险角度看,适度的高血糖远比低血糖更安全。
高血糖的秘密,藏在现代医学里,也体现在历史和文化当中。
糖在古代的地位:奢侈品与能量象征在古代,糖是一种稀缺的奢侈品,只有贵族和富人才有机会享用。无论是中国的唐代宫廷,还是欧洲的中世纪贵族,糖都被视为“能量”的象征,甚至有些贵族专门进食甜食来“增肥”,以显示自己富甲一方。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ab269698f62b743e8863bb243ca7126.png)
但有趣的是,古人虽然食糖,但患糖尿病的人却远少于现代人。这背后的原因,除了食物结构不同,还与他们的活动量有关。古代人需要劳作、打猎或战斗,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血糖升高的机会自然减少。
现代人的反思:糖从奢侈品到健康危机而进入现代社会后,糖不再是稀缺品,而变成了随处可见的“高热量陷阱”。从奶茶到甜点,从饮料到加工食品,过量摄入糖分已经成为导致肥胖和糖尿病的主要原因。高血糖的“好处”在现代饮食结构下,早已被过度的糖消耗所掩盖。
那高血糖到底健康吗?医生的真实看法作为一名医生,我必须强调,高血糖不是绝对的“好事”,也不是完全的“坏事”。它的影响取决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45d148238968662024dfd3b8e5936d7b.jpg)
1. 高血糖分短期和长期两种类型
短期高血糖:如前文提到的“应激性高血糖”,是身体的一种保护机制,通常会随着病因的消失而恢复正常。
长期高血糖:如果血糖长期维持在高水平,就会导致血管和神经的慢性损伤,包括视网膜病变、肾功能衰竭等问题。
关键不在于血糖高不高,而在于高血糖的持续时间和程度。
2. 高血糖的“健康”群体极为有限
从临床经验看,只有少部分没有代谢疾病的人群,才可能在高血糖状态下依然保持健康。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忽视血糖管理,因为长期高血糖的慢性风险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显现。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9992bb102ad55afb02e41244a0f08e8.jpg)
3. 血糖管理要因人而异
对于年轻人,血糖偶尔偏高可能并不值得过度担心,但对于老年人、孕妇和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无论高低,都需要严格监控。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过高或过低,都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如何正确认识和管理血糖?既然血糖高一点可能有特殊的“好处”,那是不是说明我们可以放松对血糖的管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以下是几点建议:
1. 饮食不是靠“控糖”,而是靠“平衡”
不要盲目追求“低糖饮食”。健康的饮食应该是“低精制糖、高纤维、适量蛋白质”。用糙米代替白米,用天然水果代替糖果,这些方法都可以帮助你在平衡饮食的避免血糖大幅波动。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be1f3f9ed81bf80dbbf672241d58bd8.jpg)
2. 运动是血糖的“天然调节器”
运动可以通过增加肌肉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血糖水平。对于高血糖患者来说,每天3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骑车或游泳,是最简单有效的“降糖药”。
3. 学会监测血糖波动
如果你已经被诊断为糖尿病,或者血糖水平偏高,建议定期监测血糖,了解自己的血糖波动规律。现代医学已经有了非常方便的血糖监测设备,比如连续血糖监测仪,可以帮助你实时了解身体的代谢状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e3d647486bbce28381934b02e222715f.jpg)
血糖高点是不是坏事,答案并不绝对。它可能是身体的一种适应机制,也可能是疾病的预警信号。但无论如何,高血糖的“健康”并不等于放任不管,任何健康管理都需要科学的态度和精准的判断。
当你听到类似“高血糖可能更健康”这样的说法时,不妨多问一句:“适合我吗?”健康从来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金科玉律”,它是关于你、关于生活方式、关于身体耐受力的一门学问。
参考文献
《临床内分泌学与代谢学》第9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发布《糖尿病防治指南》(2023年版)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