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曾是国内最大的室内浮雕,高近8米、长28米,由200多块砂岩铸件组成;它曾荣获全国第十届美展银奖,画面中138个人物、32个垦荒故事,都是真实再现。这组现珍藏在北大荒博物馆内的巨型浮雕《北大荒人颂》,以独特的气质向世人讲述着百万英雄群体将莽莽荒原建成中华粮仓的拓荒奇迹。
北大荒开发的艰难程度在人类拓荒史上是罕见的。沼泽遍野,冬季漫长,冬季极端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14万名复转官兵就是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开始了创业历程。据北大荒博物馆社教负责人沈维维介绍,他们走下战场,来到北大荒,这些英雄们锁起勋章,以一名普通劳动者身份,怀着为新中国多打粮的信心和决心投身到北大荒的开发建设中。浮雕中,复转军人们砍树枝、打土坯建起了马架子,正是这一间间简易的住所,形成了当初国营农场群的雏形。今天,“马架子”成为北大荒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代名词。
沈维维介绍,浮雕中有一个感人的故事发生在雁窝岛,那是一个三面环水、一面被称为“大酱缸”的沼泽地。1957年4月24日夜里,抢运物资的6台拖拉机为了相互支援,几乎同时陷进“大酱缸”。危急时刻,共产党员任增学挺身而出,脱下棉衣,喝了半碗酒,扎进冰冷刺骨的泥浆中,试图将挂钩挂在拖拉机上。一次没有成功,两次也没有成功……等他第三次浮出水面时,已面无血色,只说了一句“挂上啦”就晕倒在战士们的怀里。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在垦荒战士心里,拖拉机甚至比自己的生命还要宝贵。他们顾全大局、不怕牺牲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北大荒人。
北大荒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被誉为“北大荒奶牛之父”的张源培是10万大中专院校毕业生中的一员,他曾在日记中写道:“真正的生活就是开拓。”当年他受王震指派,带着一个铺盖卷儿和一箱子沉甸甸的书,风尘仆仆地来到如今的八五一一农场,开始了奶牛生产事业。在北大荒的日子里,张源培潜心研究畜牧科技,生产出完达山牌全脂奶粉。如今的完达山奶粉养育了几代人,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中国最具价值品牌”之一。北大荒人正是以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知识青年是一支充满朝气的队伍,也是北大荒开发建设历史诸多队伍中人数最多、文化程度最高、平均年龄最小的一支。杭州姑娘孙文珍17岁下乡到八五二农场四分场卫生院当助产士,她用双手迎接了1000多个婴儿的降生、挽救了上百个母亲的生命。因过度劳累病倒在岗位上,身患癌症的她瘦得只有34公斤。在杭州做手术期间,她问医生:“我还能回到北大荒吗?”当时大家都不知如何来回答她。临终前,她委托丈夫给党组织写信:“我剩下的时间不多了,真想念北大荒的父老乡亲……寄回5元钱,算是我向党交纳的最后一次党费吧!我死后一定要回到北大荒。”
巨型浮雕《北大荒人颂》记录了那段火红的岁月——迎着朝霞出,顶着烈日干,伴着星星归。繁重的体力劳动、强大的团队意识,铸就了百折不挠的意志和甘于奉献的精神。沈维维介绍,《北大荒人颂》的作者杜飞也是一位下乡在山河农场的北京知青。
每一个故事都历历在目、每一人物都鲜活真实……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共同构成了这幅生动的历史画卷。百万英雄的伟岸身影、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使这组浮雕成为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北大荒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哈尔滨日报记者于博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