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教便学稳中求进——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语文

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语文修订教材的变化,总体可谓“大稳定、小调整”。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和适宜性体现得更加到位,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更契合一线教师的教学需求。

利教便学,符合认知特点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新修订的教材着力解决使用中各方面反映突出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立足儿童视角。原识字课文《日月水火》改为《日月山川》,视野更为宏阔,将“石”换为“川”,象形字的特点更加突出。“笔画名称表”从原来的22个常用笔画增至32个,分类呈现,便于学生掌握笔画名称的规律。“常用偏旁名称表”,相对统一了名称,方便学生记忆。对于读音变调、儿化音等教师难把握、学生难掌握的内容,教材通过添加注释、改造课后题的呈现方式等,让师生一目了然。

二是体现学习进阶。新修订的教材并非一味降低难度,在全册教材、单篇课文等方面,都体现了学习进阶。如,识字课《金木水火土》课后提出“朗读课文时,要用普通话”,这是贯穿整册教学的要求。《快乐读书吧读书真快乐》中又提出“学了拼音,我就可以认更多的字,读更多的书了”,自然过渡到第二单元汉语拼音的学习。学习汉语拼音时,编排了运用已知音节看图识字学词,认识事物,让学生发现拼音与识字的关系,分解了随文识字的压力。汉语拼音中编排的儿歌,又让学生在朗读儿歌中巩固新学音节,感受拼音学习的成就感。拼音学习结束后,在紧接着的阅读单元第一课《秋天》课后题就提出“借助拼音朗读课文”。充分体现了汉语拼音在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方面的作用,体现了学习的进阶。

三是加强栏目整合。第一学段的教材修订对少数栏目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整合,明确栏目定位,厘清内部层次,进一步强化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增强教材的适用性、可操作性。如,将“口语交际”栏目并入“语文园地”,注重听说读写的整合;将“我的发现”“展示台”两个栏目并入“字词句运用”栏目,体现了语文课程重积累、重运用的实践性特点。教师普遍认为,将“展示台”栏目并入“字词句运用”栏目后,增加了题干,要求更明确。

四是优化版式呈现。翻开新修订教材,视觉舒适感增强。加大了行间距,方便学生阅读,也更加护眼。修改了部分插图,不仅更加精美,也更有利于教学展开。如,汉语拼音《gkh》学习词语的插图,由两幅单幅图改为一幅情境图。学生可以通过看图学习词语,还可以利用情境图进行观察、说话练习。调整拼音字母、音节的书写位置,加强与拼音内容整合,有助于突破难点,更加适宜教学,便于学生学习。

稳中求进,落实课标理念

新修订教材继续保留“双线组元”结构、“三位一体”的阅读理念等特色,根据使用、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和课程标准的新要求,进行了系统性修订完善。

一是开启立德树人启蒙教育。新修订教材封面的画面中新增航天员风筝,激励学生像一代代中国航天员一样放飞梦想。丰富入学教育的内容,基于原来《我是中国人》的内容,增加“我们都是中国人”“中华民族是一家”的语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增《我爱我们的祖国》,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伴随拼音学习,新修订教材编排了多首儿歌,在朗读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哪座房子最漂亮》体现了乡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欢迎台湾小朋友》让学生了解台湾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儿歌《家》以及识字课文《升国旗》,进一步在学生心里播下爱党、爱国的种子。新增课文《两件宝》让学生初步懂得手脑并用才能有创造的道理。全册八个“日积月累”栏目编排了古诗、成语、谚语、童谣等,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是加强单元内容整合。第一学段的教材无单元篇章页,未明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但每个单元的内容,努力以“双线”贯通。如,第一单元“和大人一起读”将原来的《小白兔和小灰兔》更换为《剪窗花》,与本单元的文化基调相统一。语文要素以隐性的方式,体现在“课后题”“语文园地”栏目中。单元内容的整合,为教师开展单元整体教学提供了基础。

三是设计有意义的学习任务。新修订教材设计的很多课后题,创设了有意义的学习任务。如,你喜欢哪个季节?仿照课文说一说(《四季》)。说说课文中的两件宝能做什么,为什么要“用手又用脑”(《两件宝》)。这些任务与学生真实的生活情境相关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共同致力于学生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四是开展梳理与探究活动。根据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梳理与探究”的要求,一年级上册教材通过栏目整合,在“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字词梳理与探究活动。如“语文园地八”中“识字加油站”栏目的“连一连”,引导学生根据汉字结构进行分类。“语文园地六”“语文园地七”中的“字词句运用”栏目编排了“读一读,和同学交流你的发现”,引导学生探究形声字的构字特点,从而落实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学习任务群的要求。

(作者:余琴单位系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

1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