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秋,铁道兵司令员王震在福建南平接见了铁道兵三师代师长黄振荣,并向他宣布了一项命令:脱下军装,到东北去开发北大荒。 黄振荣出生于陕西省来安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年轻时起便步入了多事之秋的中国历史舞台。他的一生充满了战火与荣誉,最终成为一名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军事人物。 1928年,年仅16岁的黄振荣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初为冯玉祥将军卫队旅的一名警卫。1931年12月的江西宁都起义,成为了黄振荣军事生涯的转折点。他投身于红军,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并在红军中展开了自己的革命活动。 1943年,黄振荣完成了一项重要任务——护送丁玲等文化名人前往延安,行动的成功使他受到了毛主席和朱德司令的接见,成为他的职业生涯中是一个重要的荣誉时刻。战争的年代里,黄振荣的勇敢和才智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1945年12月,黄振荣被任命为东北护路军第一大队长,次年晋升为护路团团长。他的军事生涯在东北继续,1947年,他又被任命为护路军司令部参谋处长。1948年,他担任铁道兵四支队副支队长兼参谋长,此时,他率部队抢修山海关铁路,为中国军队的战略调动做出了重要贡献,因此立下了显赫战功。 1950年,黄振荣继续他的铁道兵生涯,成为铁道兵第8503师的副师长。1951年,在朝鲜战场上,他又一次展现了其卓越的军事才能,领导部队抢修了大同江铁桥,为联合国军的战略运输提供了关键支持。由于在朝鲜战争中的卓越表现,他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颁发的二级国旗勋章和二级自由独立勋章。
1955年秋天,黄振荣的命运迎来了一个重大转折。当时,他还是铁道兵三师的代师长,正在福建南平督战。一天,他突然接到通知,铁道兵司令员王震要见他。 见面后王震单刀直入,对黄振荣说:"振荣同志,党中央和毛主席有个重要任务交给你,那就是脱下这身军装,带领部队到东北去开发北大荒,建设国营农场,为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事业做贡献。" 黄振荣一愣,命令来得太突然,他万万没想到会是去垦荒。作为一名铁道兵,他对这种农业任务并不擅长。但转念一想,无论什么样的任务,军人就应当服从命令。 就这样,黄振荣被任命为铁道兵850农场副场长,肩负起开发完达山北地区的国营农场的重任。他告别了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涯,从此转战泥土飞扬的垦荒战场。 1956年3月12日,黄振荣率领一支勘察队伍来到了双鸭山市宝清县,开始了实地勘察。放眼望去,这里满目荒凉,人烟稀少,简直是个不毛之地。据当地向导介绍,方圆数百里都是这般景象,还经常有野兽出没,环境十分恶劣。 但黄振荣却没有被眼前的困难吓倒。他想起了王司令的嘱托,更想到359旅当年在这里浴血奋战,93位战士献出了宝贵生命。如今由359旅改编而来的铁道兵又重返这里,使命光荣而艰巨,绝不能辜负英烈们的期望。 在黄振荣的带领下,来自铁道兵部队的垦荒大军风尘仆仆赶赴北大荒。这支队伍大多是响应祖国号召的复转军人,虽然脱下了军装,但仍保持着军人的优良作风。 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昔日荒凉的土地初现生机,农场的建设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几十年如一日,黄振荣和广大官兵披荆斩棘,把这里打造成了北国粮仓。他们修水利、治涝区、兴科研,摸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农场管理经验。 岁月如梭,沧海桑田。曾经的北大荒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处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如今回望,铁道兵将士们以青春和热血换来了农场的兴旺发达。黄振荣和战友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铁道兵不怕苦、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