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12月27日讯(张建强通讯员李中声)经济发展,电力先行。
娄底有10万电力安装“大军”遍布国内30多个省(区、市)和“一带一路”沿线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尤以娄底经开区大埠桥办事处中阳村人居多。这座湘中小村,走出了一支支电力施工队伍,发展了一家家电力施工企业,成就了“电建湘军”的美誉。
自1978年成立首家输变电安装公司以来,经过40多年的发展,娄底经开区电建安装已形成200余家企业、年产值近200亿元的产业规模,在全国电建市场举足轻重。有国家电力资质一级企业3家、二级资质企业68家,组织企业参与制订国家行业标准14项。
展馆,记录传奇
(湘江博育馆主馆外景。刘勇摄)
近日,坐落在中阳村的“湘江•博育馆”开馆迎客。作为湖南首座民间电力博育馆,该馆总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规划电力设备展厅、培训厅、多功能会议厅、住宿楼及周边配套设备等功能区域,系湘中区域集设备博览、行业交流、技能培训、人才教育于一体的电力行业创新品牌基地。
“湘江•博育馆”依山而建,干式空心电抗器、阻波器、电力变压器、500KV主变套管等电力设备矗立在路的两旁。馆内,一件件斑驳的老物件静静地诉说着“电建湘军”的创业艰辛。从最初简陋的工具箱、手工绘制的图纸,到第一代、第二代电力工人的工作照,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沉甸甸的记忆。
(陈光阳在博育馆展厅沙盘前讲述“电建湘军”创业故事。刘强摄)
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展馆?
“为让更多人了解电力文化、激励下一代持续奋斗!”湖南湘江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光阳坦言初衷。两年来,他投资5000万元,收集实物、史料、图片、视频上千件,让人们近距离感受娄底人那份由汗水与智慧铸就的电力传奇。
向阳的山坡上,数十块太阳能面板密密麻麻犹如矩阵,陈光阳在此建立了太阳能发电厂,旁边设立了储能站,为整个博育馆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绿色能源。山腰上,开挖的水塘还正在建设一个小型的储能水电站。
相比今日的智能、便捷,上世纪的电力施工异常艰苦。馆内的一张照片记录着1982年陈光阳在吉首架线时的场景,那时,几乎所有的事都是人工作业,一捆导线重达3吨,分成80斤一圈,需要100来个人抬着翻山越岭。
从传统的电力施工设备,到现代化的吊机、无人机等运用,科技的进步在这里得到了最直观的体现,目前企业电建施工机械化率已超过80%。
深度参观“湘江•博育馆”,可以更清晰地看到:娄底经开区的电建安装史,是一部穷则思变、挑战命运的奋斗史,是一部乡亲互助、无私提携的团结史,是一部星火燎原、终成大观的成功史。
(中阳生态电力科技谷鸟瞰。刘新山摄)
园区,赋能未来
以输变电安装为核心的电力工程建设产业,是娄底经开区的传统优势产业。园区现有输变电施工企业100多家、施工队伍2000多支,这些企业活跃在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形成了一支能吃苦耐劳、敢打硬仗的“电建湘军”。
作为娄底经济发展的主阵地,娄底经开区吸引着全国各地的“电建人”。这里,正以打造“材料谷”为总揽,构建起钢铁新材、工程机械、电力科技等“两主一特”产业格局,2022年、2023年连续获“五好园区”综合排名湖南省国家级园区第2名,2023年在商务部国家级经开区综合评价第77位、全省排名第2。
企业似候鸟,哪里舒适飞哪里。娄底经开区审时度势、科学布局,投资30亿元建设中阳生态电力科技谷,吸引遍布全国的“电建人”回乡创业。目前,电力科技谷已建成总部大楼、23栋标准厂房,入驻企业122家,累计完成税收近40亿元,初步形成电力安装、成套设备生产、配套服务为主的电建产业链。
娄底经开区拿出“娘家人”的诚意,无论硬环境还是软服务,都力争电建企业做到更优。
以娄底钢铁新材产业延链补链为契机,园区打造电力设备生产基地和电机产业园,推动电力工程企业向制造业实体转型。做优以湖南乐立保电气有限公司、湖南安福电气设备有限公司、湖南星源恒电电气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变压器产业链,做大以娄底市创微达电器有限公司、绿智电机等为代表的电机产业链……目前已引进输变电设备、电机制造企业24家,“电”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中阳生态电力科技谷积极争取支持,成为娄底市电气工程企业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承办主体,帮助从业人员“进阶”,支持企业“晋级”。成立娄底市电力工程企业协会,搭建好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入园企业抱团发展。搭建政务服务、金融保险、就业培训、税务法律咨询等各种平台,为入园企业提供司法、财税、保险、人力资源培训等全生命周期服务。
40多年来,娄底经开区电建人奋斗改变命运,实现了从“打工者”“小老板”到“企业家”的转变。今天的“电建湘军”,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团火,与园区双向奔赴,续写着“乘风破浪走江天”的传奇,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