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我国农村共患病的现状是什么?其最常见的共患病组成模式有哪些?经济欠发达的偏远地区,是否有着更高的多重疾病患病率?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田懋一教授及团队成员张馨艺、刘廷卓等人完成的一项学术课题,2024年12月26日在线发表于最新一期国际权威期刊《柳叶刀·区域健康》上。该项研究通过结合现场调查数据与常规收集数据,对中国农村地区成人共患病的流行趋势及特征给出了详尽分析,为制定基层医疗卫生政策提供了有力依据。
共患病是指一个人同时患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慢性病。这种多病共存的现象在老年人身上尤为明显,如慢阻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肾病、前列腺增生、胆石症等疾病经常“组团”来袭、交织作乱。由于共患病的相互渗透,不仅使个体的健康状况难以预测,而且导致并发症更为严重,诊治十分困难;同时还对家庭、社区乃至整个公卫体系带来沉重负担。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居民自我健康认知水平有限,这在无形中增加了对共患病的辨识与诊治难度,由此推测共患病的患病率可能被严重低估。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对共患病的患病率和患病模式,目前尚缺乏全面而系统的数据加持,因此底数不清。就此,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哈尔滨医科大学领军人才项目的资助下,田懋一教授带领他的团队深入黑龙江、山西、湖北3省6县240个村庄,招募了6474名年龄在30岁及以上的农村居民,采用结合现场调查数据与常规收集数据的创新方法,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样采集以及医保记录、医院电子病历和传染病监测系统的数据整合,对共患病的患病率及其主要模式进行了全方位评估。
在这项横断面研究中,受调查者平均年龄为57.1岁,其中60岁及以上者占38.9%,女性占50.9%;高中学历及以上者占13.3%,家庭年收入超过3.5万元人民币的不足三分之一。根据现场调查数据,在以上三省农村地区,患病率最高的5种疾病依次为高血压(34%)、慢性消化系统疾病(14.2%)、心脏病(14.1%)、中风(10.4%)和关节炎(10%)。分析结果表明,单用现场调查数据估算的共患病患病率为35.7%,而经过医保等常规收集数据的补充后,共患病的患病率则显著上升至44.4%。这意味着,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多重疾病患病率和健康风险更高;同时受教育程度和自身健康意识的影响,很多农村居民往往忽视他们已经习以为常的疾病症状或一些无症状的疾病。
研究还证实,农村地区尚有大量未被诊断的慢性病。例如,超过75%的受调查者被检出有较高的高血压风险,而其中只有36%的人通过现场调查或常规收集的数据被确诊。基于问卷结果,超过20%的人可能潜伏有待进一步确认的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血液检测报告则显示,近10%的人可能患有慢性肾病但未被识别。流调还发现,农民群体最常见的五种共患病组成模式分别是高血压和心脏病(8.1%)、高血压和中风(6.5%)、高血压和慢性消化系统疾病(5.5%)、高血压和糖尿病(5.4%)、高血压和关节炎(4.8%),这也提示以高血压为主的心血管慢性病在我国农村仍占主导地位。
专家评价指出,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慢性病的高发,我国农村地区糖尿病、高血压病、肾病、抑郁症等共患病的情况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医疗资源有限的背景下,包括农村百姓在内的弱势群体承受的疾病挑战和经济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加强对这些疾病的认识与筛查力度,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优化农村病人的诊疗路径,降低共患病对个体与社会的沉重负荷,仍需更多的政策支持与更深入的实践探索。
上述大规模现况调查首次为中国农村地区共患病负担的研究与解析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数据支持,也为制定更科学的健康政策和资源配置策略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田懋一教授强调,我国农村地区共患病的诊断与管理,关乎国家“三农”战略的振兴,关乎全社会的健康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展望未来,我们要在政策制定、卫生资源分配和健康教育等层面持续发力,为农民群体筑起更为牢固的健康屏障。
张馨艺、刘廷卓为本论文并列第一作者,田懋一、王永晨、田文静为论文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