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阳:“小韭菜”成就群众“家门口”就业梦

冬日,走进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攀枝花乡保山寨村,当地的韭菜种植基地一片葱茏,务工群众在田埂间忙碌地收割、装箱、搬运,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正忙个不停的村民白玉英是这些务工者中的一员。她以前在广东务工,在村里韭菜基地建成后果断选择了返乡就业。“我在韭菜基地主要负责收割和打包韭菜,一个月有3000元收入,最重要的是离家近还能照顾老人和小孩。”她满意地说。

近年来,攀枝花乡积极推动绿色韭菜种植产业发展,配套建设了韭菜分拣厂,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家门口的务工车间”,让群众实现“挣钱顾家两不误”的美好愿景。

元阳元坤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赵老伍也是返乡创业人员中的佼佼者,具有丰富经营经验,对保山寨村耕源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绿色韭菜产业管理与销售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乡镇、村干部和就业信息员的积极动员下,赵老伍决定回乡发展,成立了元坤供应链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与合作社探索出“合作社+公司+农户”合作模式,由公司提供种植技术指导、技能培训和市场销售。合作社则整合产业发展资金686万元,投资建设了产业路、水肥管网、分拣中心、冷库等设施,打造起一个集种植管理、收割分拣、质检打冷、包装销售等环节于一体的标准生产基地。

“我家的田地原本因种植香蕉导致土壤板结无法再种植其他作物,现在合作社引进新技术改良土壤种植韭菜,我就以土地入股形式参与了韭菜种植产业,每年能拿到分红,还可以在基地务工获得稳定收入,明年我准备把老公也叫回来。”作为该模式受益者的保山寨村村民李美华激动地说。

据统计,去年攀枝花乡绿色韭菜产业为群众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促进群众务工5.4万余人次,培养韭菜种植技术工人10名,人均月工资达3500元,还往杭州等地销售韭菜100吨,促进村集体经济增收24万元,并拓展7个自然村韭菜分拣点,为大龄、残疾、有劳动力但无法外出务工等特殊人群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每人每天可获30元至50元报酬,每年可增收6000元至10000元。

云南日报-云新闻记者:饶勇

通讯员:李楚叶

审核:张耀龙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