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办好民生实事,桐庐为百姓托起“稳稳的幸福”

钱江晚报 2024-12-29 12:28:59

潮新闻客户端记者何晟通讯员陈艺琨方菲蔡美兰

民生无小事,事事关民心。一份民生实事清单,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钱报记者从12月27日召开的桐庐县民生实事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桐庐县结合推进“融杭接廊18分钟”战略,加快导入更多主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全面带动提升城市能级,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切实把“民生清单”变成“幸福账单”,用“辛苦指数”换取“幸福指数”。目前,桐庐2024年民生实事项目已顺利完成,涵盖教育、医疗、养老等10个方面。

优质资源出“市”入“县”,名院名校来到家门口

“真没想到,在家门口就能让省城大医院专家看病!”不久前,66岁的徐大伯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完成了手术,从检查至出院,仅仅用时7天,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令他倍感温暖与舒心。以往需要到杭州进行的冠状动脉CTA检查,如今在桐庐也能做了。

今年9月,桐庐县民生实事之一——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桐庐医院投入试运行。医院建筑面积达20.2万平方米,有床位1100张。除了配备西门子Vida3.0T核磁共振、Force256排双源螺旋CT、罗氏最新CCM全自动生化免疫流水线等先进医疗设施,更重要的是,它还纳入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一院五区”一体化管理,共享市一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

“县域有名院,县院有专家”是民之所盼,医疗保障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近年来,桐庐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搭建“市县乡村”四级医疗体系,推动市县合作办医新模式,引入市级优质医疗资源,带动桐庐的医疗水平与救治能力双双提升。

今年,桐庐还发布了《桐庐县打造杭州西部区、县(市)公共服务优质提升工程标杆地实施方案(2025-2027年)》及若干政策,其中医疗卫生服务涵盖三甲医院内涵式发展、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中医药振兴发展、院前医疗急救能力提升、卫生人才队伍引育五个方面,到2027年底,桐庐县域就诊率将达90%以上。

“我们顺应民生关切点由数量向质量、传统向新型、物质向精神转变的新趋势,深入实施公共服务优质提升工程,加快导入更多主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资源,持续优化教育、卫生、养老、生态等公共产品供给,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桐庐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施建华介绍。

今年9月,桐庐人期盼已久的民生实事工程——杭州学军中学桐庐学校顺利开学。第一个学期,学校面向杭州主城区招收8个班、384人,面向桐庐招收6个班、288人。同时,当地两所幼儿园分别与浙江工商大学桐庐商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幼教集团实现共建,合作办学迈向全学段、全覆盖,让杭州主城区的优质教育资源实现出“市”入“县”。

撬动社会力量“以商养老”,“小饭碗”装起“大民生”

民生项目落地推进、发挥实效,离不开资金保障。桐庐的办法是,一方面秉持“政府过紧日子、百姓过好日子”理念,坚持每年将新增财力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事业;同时,从财政一元保障转变为撬动社会力量多元投入,以市场化手段破解民生投入难题。

午饭时分,桐庐城南街道上杭里未来社区的“回家吃饭”邻里食堂散发出阵阵饭香,食堂内就餐的老人坐得满满当当,阵阵欢声笑语在耳畔回荡。

“菜很新鲜,烧得也很软烂,挺符合我们口味的,家门口就有这样的食堂,真是我们老年人的福分。”今年92岁的王金根老人是龙潭小区的居民,除了逢年过节,其他时间大部分他都在老年食堂用餐。

像王金根这样的“忠实粉丝”在这家老年食堂并不是个例。93岁的潘木香住在大丰村,每天都会步行来邻里食堂解决中餐和晚餐。对于在邻里食堂用餐的感受,潘奶奶竖起大拇指:“跟家里一样,饭菜好,服务更好。”

食堂负责人李华芳介绍,目前食堂每天有120至150位老人就餐,60岁以上老人每餐10元,90岁以上老人免费。全年龄段消费者用餐则采用称重模式,基本上每餐在20元左右,“可以说好评率是100%。”

为了确保邻里食堂能够长久运营下去,“回家吃饭”邻里食堂采取“以商养老”新模式,突破过去不少老年食堂“村居主办”“慈善助办”的经营模式,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让邻里食堂真正拥有“造血功能”。考虑到老年人用餐时间较早,该邻里食堂采用“错峰用餐”的形式,同时用多品种菜品吸引年轻人来就餐,每天人流量达500人以上,实现了公益与盈利的平衡。

从“老龄”到“全龄”,社区食堂为居民撑起一日三餐,也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邻里公共空间。近年来,桐庐县在农村开展以“村建村营为主、其他形式为辅”的老年人助餐服务,在城区设立“全城通·百膳惠老”智慧助餐点,今年新增老年助餐点12个,目前全县助餐点已达187个,其中智慧助餐点15个,提供助餐服务110万人次。

民生路没有终点站。桐庐将继续锚定打造“杭州西部区县(市)公共服务优质提升工程标杆地”目标,围绕建县1800周年等节点,抢抓发展机遇,加强项目谋划,高效推进落实,增强“获得感”、加快“抢机遇”、追求“可持续”,以高质量的民生实事提升民生“温度”,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归属感、幸福感。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