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儿大的草莓是打了激素?新能源车辐射会致癌?……十大“科学”流言发布

12月29日,由北京市科协、北京市委网信办主办的“智止流言探求真知”——“科学”流言求真榜十周年发布。十大“科学”流言中,九项与健康相关。

流言一:“个儿大”“奇形怪状”的草莓是因为打了激素。

真相:该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草莓个头大小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受后天生长环境和栽培措施的影响。“空心草莓”主要也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之所以出现空心是因为果实皮层与髓部发育不同步导致,属于品种特性。另外温度、光照、肥水等不适合也会造成空心。长相“奇怪”的草莓大多是因为授粉不均导致,低温寡照时蜜蜂的活动减少,会影响授粉,长出“奇怪”的草莓是很正常的事。

流言二:新能源汽车的辐射很强,长期开这类车会导致癌症。

真相:该说法没有科学依据。国家对电磁辐射有严格的限值要求,任何车辆在上市前都要进行“EMC测试”,即对电子产品在电磁场方面干扰大小和抗干扰能力的综合评定。根据国家标准GB8702和GBT37130的限制规定,按照日常标准频率50Hz计算,公众环境磁感应强度的安全限值是100微特斯拉,磁场强度安全标准为80安培/米,而新能源汽车的磁感应强度<1微特斯拉,磁场强度<0.8安培/米,控制在国标的百分之一以内,用户不用担心。

流言三:保质期较长的食物,肯定是添加了更多的防腐剂。

真相:食品的保质期和防腐剂的添加量并不是对应的。保质期是针对预包装食品来说的,食品保质期的长短跟食品本身的特性、杀菌工艺、包装形式有关。食品的保质期和防腐剂的添加量并不是对应的。

流言四:采集孩子的口腔黏膜细胞样本,就能用基因技术分析智商、情商等指标,评判孩子未来能否成才。

真相:天赋有很多种,但是目前没有可靠研究和文献证明天赋与人类哪些特定的基因有关。因此,这样的检测没有科学依据。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调控网络非常复杂,受到诸如环境因素、基因甲基化等影响,目前这些调控网络是没有研究透彻的。

流言五:保鲜膜是塑料的一种,如果包裹着食物进行加热,会向食物中释放致癌物质,引发各种癌症。

真相:该说法不准确。保鲜膜有多种,大家对保鲜膜“致癌性”担忧主要针对聚氯乙烯(PVC)类保鲜膜。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作为聚氯乙烯(PVC)等塑料制品的增塑剂,可增加塑料的弹性和韧性,被广泛应用于塑料工业。含有DEHP增塑剂的PVC保鲜膜,如果使用不当,确实存在一定风险。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接触到的DEHP浓度通常远低于导致健康问题的剂量。因此,只要DEHP的使用符合相关要求,合理使用就不用过度担忧。

流言六:近年来,老年人“吊颈健身”走红网络。只要将头吊在树上,身体跟随绳索摇晃摆动,经常练习就可以治疗颈椎病。

真相:“吊颈健身”虽然参考的是临床上的牵引原理,但自己盲目操作并不可取。一些中老年人本身就有些颈椎疾患,而且人体是有一定生理曲度的,盲目“吊颈”不仅不能健身,而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可能损伤神经和脊髓,严重的会导致高位截瘫,甚至致命。

流言七:买来的螃蟹有“针眼”,怀疑是被注水、注胶或者打了兴奋剂。

真相:此做法费时费力,小孔一般是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疤痕。螃蟹一生要蜕十几次壳,刚蜕完壳的螃蟹身体柔软,这些小孔有可能是螃蟹上市前最后一次蜕壳后,在捕捞或运输过程中相互挤压受伤,伤口愈合后留下的疤痕。

流言八:辐照食品被放射性射线照射过,带有放射性,不能食用。

真相:辐照食品不会产生放射性。以Co-60放射源对食品辐照为例:在辐照过程中,Co-60放射源衰变产生γ射线,γ射线照射到食品上进行辐照灭菌,这过程中Co-60这个放射性元素并没有被发射到食品上,Co-60也没有和食品直接接触,所以辐照食品上不会沾染Co-60,我们担心的第一个过程是不会使食品带有放射性的。

流言九:手机基站都有辐射,5G基站比4G多,所以5G辐射会比4G要大,对人体危害很大!

真相:距离基站近,我们受到的辐射反而会低。我们距离5G基站越近,手机与基站之间的信号功率就会越低,通话和上网效果越好,人体所受到的辐射就越少。所以,距离基站近,我们受到的辐射反而会低。

流言十:据不完全统计,二维码每天的全球使用量高达100多亿。所以,二维码很快就会被用完。

真相:二维码不会用尽。在实际应用中,二维码的容量通常是非常大的,远远超过我们通常需要存储的数据量。

主编:杨小明

校对:朱晓娜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