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兰之歌》和《熙德之歌》中的御前审判

《罗兰之歌》和《熙德之歌》分别是中世纪法国和西班牙的民族史诗。两部史诗对御前审判的描写,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世纪时期政治的运作方式。

审判的召集

在《罗兰之歌》中,沙拉古索国王马西理向查理大帝求和,在和与战的辩论中,罗兰伯爵和继父甘尼仑伯爵意见不一;在派谁出使沙拉古索的问题上,罗兰提议甘尼仑,甘尼仑非常生气,认为这是罗兰让他去送死,从而与罗兰结仇。甘尼仑和马西理国王密谋,将矛头对准可能担任后卫的罗兰,并接受了沙拉古索人的贿赂。

甘尼仑回到法兰西驻地,提议罗兰提任后卫,骄傲的罗兰拒绝查理大帝留下一半法军的建议,仅要了2万名士兵。当法军面对数倍于自己的敌军、损兵折将伤亡惨重时,罗兰在奥利维的劝说下,最终吹响了求援的号角。甘尼仑为了阻止查理大帝回援罗兰而混淆视听,被识破后,查理大帝遂即下令逮捕甘尼仑,回兵救援后卫部队,击败了马西理以及远道而来的援军。在隆重安葬罗兰等阵亡将士后,开始审判甘尼仑。

查理大帝首先派使臣召集审判官员,有巴伐利亚人、撒克逊人、法兰西人等,审判地点是首都埃斯,审判时间是圣西维斯特的盛大节日。

在《熙德之歌》中,起初熙德遭人诽谤,被国王阿方索六世放逐,后来熙德同摩尔人作战屡次获胜,并求得国王宽恕,地位上升,出身高贵的卡里翁两公子想和熙德结亲,以捞取好处。熙德深知这门亲事并不称心,然而做媒的是国王,所以不得不同意。稍后,在熙德的驻地巴伦西亚,阿方索六世的钦差主持婚礼,使熙德的女儿们与卡里翁两公子完婚。

然而,卡里翁两公子生性胆怯,一只逃出笼子的狮子就吓得他们魂飞魄散,慌不择路地逃命,这也成为卡里翁两公子的笑柄。他们娶熙德的女儿,只是为了得到好处,当摩洛哥国王率大军兵临巴伦西亚城下时,他们只想逃回老家。卡里翁两公子没有什么功绩,却喜欢夸耀自己,受到人们不断的冷嘲热讽。卡里翁两公子恼羞成怒,设下毒计,谎称要带妻子回到卡里翁。熙德没有识破他们的诡计,让女儿们带上丰厚的嫁妆随丈夫同行。在科尔佩斯橡树林,卡里翁两公子支开其他人,对妻子们大打出手,直至她们不省人事,随后扬长而去。幸好熙德的侄子及时回转,救回两位堂妹。熙德得知消息后,派人接回两位女儿,并派家臣晋见阿方索国王,请求召开御前法庭。

阿方索国王命令钦差跑遍整个王国,把敕令传给葡萄牙人、加利西亚人、卡里翁人等,要求他们在7个星期之内到托莱多聚集,参加国王召开的御前法庭会议。

由上可知,御前审判通常在首都等重要城市举行,时间通常是重大宗教节日,审判的召集需要一定时间,参加人员来自众多集团。

审判的过程

在《罗兰之歌》中,控方是查理大帝,他控诉甘尼仑为了金银背叛了国王,致使罗兰等12位将军和2万名法兰西士兵阵亡。甘尼仑辩称:罗兰等人阵亡,是自己报了仇,而不是背叛了查理大帝。甘尼仑请求随同参加审判的亲戚般那贝搭救自己,般那贝说:如果法兰西人决定判处甘尼仑绞刑,他将通过决斗为甘尼仑证清白。巴伐利亚人等商议的结果是:罗兰已死,不能复生,甘尼仑出身高贵,不如饶恕甘尼仑一次,以后让他好好为国王服务,倘若为此事决斗,未免太傻。查理大帝看到大家都不支持自己,非常烦恼。此时,昂儒公爵的兄弟梯埃利上前对查理大帝说:按照祖先传统,他愿将甘尼仑控告;罗兰是为国王服务的,甘尼仑却出卖了罗兰等人,而且欺骗国王,应被判处绞刑。如果甘尼仑的亲人认为自己的话是胡说,他也愿意决斗。

甘尼仑一方作为保人的是30位亲属;梯埃利一方,查理大帝也给他提供人质作为保证。般那贝和梯埃利从马上打到地上,难解难分,般那贝劝诱梯埃利投降,被梯埃利拒绝。梯埃利反劝般那贝放弃决斗,他将使般那贝和查理大帝重归于好,只是甘尼仑必受惩处。般那贝同样拒绝梯埃利的建议,声称他要支持他的亲人,宁可死掉,也不能沦为他人笑柄。起初般那贝重创梯埃利,然而最后梯埃利绝地反击,杀死般那贝。法兰西人欢呼:上帝显示了威力,甘尼仑应被吊死,为他作证的亲戚们也要被处死。

《熙德之歌》中,阿方索国王主持御前法庭,指定一些伯爵担任御前法庭的律师,要求他们主持正义,国王接着让熙德先提出自己的要求。熙德要求卡里翁两公子归还他在激烈战斗中夺取的一双宝剑,之前曾作为礼物送给了他们。众法官认为这个要求完全合理。加尔西亚伯爵因为与熙德有矛盾,代表卡里翁两公子发言,他们商议后认为:熙德只索回宝剑,比较仁慈,于是同意了熙德的要求。熙德接着索要3000马克的嫁妆,卡里翁两公子认为既然熙德已索回宝剑,他就不能再提要求,诉讼应该就此结束。然而,阿方索国王和御前法庭的律师们支持熙德,因此卡里翁两公子不得不当庭赔付。

熙德最后向法庭请求,因为卡里翁两公子殴打并遗弃他的两个掌上明珠,必须通过决斗洗刷这一严重羞辱。加尔西亚伯爵贬低熙德的出身,熙德进行反击,并指使侄子、部下向卡里翁两公子挑战,卡里翁两公子的兄弟也加入争吵。最后,阿方索国王决定3个星期后,在卡里翁平原进行决斗,熙德一方的三位骑士,对阵卡里翁三兄弟。在决斗中,熙德一方全胜,双方虽均有人员受伤,但没有人死亡。

通过上面的叙述可知,御前审判通常经由决斗来证明究竟是控方还是辩方更有道理、更符合神意,而不论控方还是辩方,亲属都是他们的坚定支持者。

审判的结果

决斗之后,查理大帝召集审判员,询问如何处置甘尼仑的30位亲属,法兰西人说:让一个人活着也不行。于是,查理大帝下令把30人全部吊死在恶树林。至于甘尼仑,巴伐利亚人等改变了最初的决定,法兰西人比他们更为坚决,要求用酷刑处死。在广场上,甘尼仑被四马分尸。此处应注意甘尼仑亲属的下场,在甘尼仑出使沙拉古索前,他的叔父给他拿着马镫,他的亲属要求一同前往,甘尼仑在类似遗嘱的话中说:让这么多好骑士被杀,不如一人死掉。甘尼仑希望亲属返回法兰西,问候自己的妻子、朋友,帮助自己的儿子,奉他为领主。可见,甘尼仑和亲属之间是一个休戚与共的整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比起甘尼仑的亲属,甘尼仑本人的下场更应重视。甘尼仑以叛国罪被四马分尸,虽然在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颁布的法令中,叛国者要被挖出内脏,肢解尸体,但是在亨利八世、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乃至查理二世复辟时期,通常的做法是,如果身为贵族,则会减刑为普通的斩首。甘尼仑身为贵族,却受到极刑,可见处罚之重。《罗兰之歌》写道:查理大帝已经执行了公道,他的怒火也平息下来。在《熙德之歌》中,御前审判的结果是随着审判进程逐步到来的,熙德索回了两柄宝剑和女儿的嫁妆,通过决斗为自己洗刷了羞辱。

综上所述,在《熙德之歌》中,控辩双方通过御前审判达成了初步和解。而在《罗兰之歌》中,查理大帝通过御前审判来贯彻自己的意志。可见,御前审判是中世纪政治运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盎格鲁—撒克逊时期英格兰国家治理研究”(20BSS051)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