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年度答卷:“五篇大文章”成效如何,资本市场机遇在哪?

南方都市报 2024-12-30 09:11:00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这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是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和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落地的首个完整年。这一年来,金融“五篇大文章”谋篇布局已初见成效:科技信贷增速高于其他各项贷款,绿色信贷余额超35万亿元,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建立,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行,数字金融持续为千行百业“添翼赋能”。

这一年,资本市场迎来转折,股市在数月的低位徘徊后,自9月底开启反攻模式。政策红利与市场信心交织之下,资本市场向新求质,翻开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篇章。

行至岁末,南都·湾财社带你一起回顾金融业提速高质量发展的一年,展望即将到来的2025年。

科技金融:

十余项配套政策密集出台

科技企业含“金”量提升

这一年,科技变革风起云涌,科技金融的巨幕徐徐拉开。

从2023年10月召开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将科技金融作为金融“五篇大文章”之首,到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科技金融作为科技体制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两大关键改革领域的交汇点,被赋予重要使命,再到日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壮大耐心资本,更大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科技金融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从政策层面来看,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以来,相关部门共发布了至少16项科技金融相关政策文件,涵盖创业投资、重点地区科技金融服务、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等多方面。

从全国科技信贷数据来看,央行发布的《2024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获得贷款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26.21万家,获贷率46.8%,比去年同期高0.1个百分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3.19万亿元,同比增长20.8%,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3.2个百分点。获得贷款支持的高新技术企业25.79万家,获贷率为55.7%,比去年同期高1.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企业本外币贷款余额16.03万亿元,同比增长9%,增速比各项贷款高1.4个百分点。

从上市银行赋能科创力度来看,南都·湾财社记者统计发现,今年上半年,在A股上市的6家国有行和9家股份行中,除一家银行未公布相关数据,其余14家银行科技贷款年化增速高于过去5年全国年均水平,国有行科技型型企业贷款总额、增速普遍高于股份行,但股份行科技型企业贷款占总贷款比例普遍高于国有行。此外,在组织架构上,今年以来,至少10家在总行层面成立了科技金融相关机构,设立科技特色支行或专营机构也成为各银行共同的动作。

不过,多位专家此前在接受南都·湾财社记者采访时表示,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仍需进一步拓宽,同时应该增加金融供给,特别是在风险投资、创业投资等方面。此外,在提升银企之间的信息透明度,加强金融产品创新,培养科技金融领域复合型人才,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打造高质量开放的市场环境等方面,也有提升空间。

绿色金融:

绿色信贷余额同比增25%

转型金融成为“碳”路亮点

这一年,“绿色浪潮”兴起,绿色金融“碳”出经济转型新路径。

回顾2024年,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已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基金、保险等其他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基础配套政策持续优化完善。

在绿色信贷方面,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超35万亿元,同比增长25.1%,主要投向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在绿色债券方面,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已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之一,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境内绿色债券市场新增发行绿色债券342只,发行规模约3834.2亿元。不过,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受限于绿债监管趋严,“首单”热情退却及绿色项目存量减少等原因,绿色债券市场规模增长缩量,较2023前三季度发行数量上升29.55%,但发行规模下降15.73%。

在信息披露方面,南都湾财社记者根据同花顺iFind数据统计发现,今年以来,有超过四成的A股上市企业披露了2023年度ESG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其中,银行业以100%的披露率“傲视”其他行业。

复旦大学绿色金融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李志青对南都·湾财社记者表示,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呈现出两大明显亮点:一是体量大,二是转型金融和生物多样性金融等新板块展现出活力。其中,在转型金融方面,今年4月份,人民银行等七部委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特别提到,鼓励金融机构利用绿色金融标准或转型金融标准,加大对能源、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的信贷支持力度。

不过,在王遥看来,虽然我国绿色金融快速发展,但也存在资金投向不均衡、“漂绿”风险存在、转型金融标准欠缺等挑战亟待优化完善。

近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新华社发

普惠金融: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建立

超百万经营主体进推荐清单

这一年,小微企业生存和发展面临多重考验,金融“活水”及时纾困解难。

去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经营主体融资方面,提出了未来五年的目标: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融资可得性持续提高,信贷产品体系更加丰富,授信户数大幅增长,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基本构建。小微企业直接融资占比明显提高,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

今年以来,五年目标的进度条加载到哪里了?从央行数据可见一斑。《2024年三季度金融机构贷款投向统计报告》显示,2024年三季度末,人民币普惠小微贷款余额32.9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比各项贷款高6.4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增加3.51万亿元。农户生产经营贷款余额10.3万亿元,同比增长12.6%。

这只是前三季度的数据,第四季度,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科技创新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小微企业,今年10月,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合力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金融监管总局有关负责人曾表示,希望通过这一机制达成三个目标:一是直达基层。低成本信贷资金要直达基层,打通惠企利民的“最后一公里”。二是快速便捷。银行原则上要在1个月内作出是否授信的决定。对于符合条件的企业,银行要开辟绿色通道,优化流程,加快办理速度。三是利率适宜。通过节约信息收集成本、压减中间环节,减少放贷成本和附加费用,总体上降低小微企业的综合融资成本。

目前来看,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已经落地见效。金融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截至11月底,各地依托工作机制累计走访1207.2万户小微经营主体,其中194.2万户纳入“申报清单”,130.3万户纳入“推荐清单”。银行对“推荐清单”经营主体新增授信2.2万亿元,新发放贷款1.2万亿元。

此外,为了激励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化小微金融战略导向,今年11月,金融监管总局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监管评价办法》。根据该文件,监管部门每年将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小微企业信贷总体投放、成本及风险、服务结构优化、激励约束机制、合规经营及内控、服务地方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提升小微企业服务质效,促进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敢贷、愿贷、能贷、会贷的长效机制正在建立健全。

在重庆市云阳县凤鸣镇,银行工作人员到辖区内一家肉牛繁育场,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贷后管理。新华社发

养老金融:

养老金融迎来纲领性文件

个人养老金制度全面推行

这一年,关乎民生福祉的养老金融迎来两大标志性事件。

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九部委发布《关于金融支持中国式养老事业服务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养老金融发展迎来纲领性文件;同样在12月,人社部等五部门发布《关于全面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自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从36个先行试点城市(地区)推开至全国。

《意见》指出,养老金融是综合运用信贷、保险、债券、股权、理财等金融工具,满足社会成员的多样化养老需求,服务银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金融活动总和。

银行、保险、信托、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已为我国养老产业搭建起多层次金融服务。从股票市场看,据wind,截至12月25日,中证主题指数成分类中,养老产业成份板块共计80只股票在沪深股票交易所上市。债券市场方面,截至12月25日,有34只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处于公开上市交易状态。

基金市场方面,根据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官网信息,截至12月25日,处于正在运作状态的私募养老产业基金(基金名称中包含“养老”字样的非证券投资基金)合计32只,其中26只股权投资基金、1只创业投资基金、5只其他私募投资基金。保险方面,据公司财报,各大险企正在积极布局养老社区、养老服务项目。

信贷市场方面,据央行数据,截至今年3月末,工商银行等7家银行养老产业贷款余额超千亿元。2024年央行联合国家发改委等延续实施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9月末,工具余额为21亿元,累计支持金融机构发放优惠贷款30亿元,较上季度增长13%。

12月15日起,个人养老金制度在我国全面实施。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数据,截至12月25日,个人养老金产品目录共包括945款产品,储蓄、基金、保险、理财产品分别466款、285款、168款、26款;12月16日,中国理财网发布第六批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名单,个人养老金理财产品将增至30只,参加人投资选择面不断扩大。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扩大了养老金融可选产品范围,新增了国债、特定养老储蓄以及指数型基金。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张熠看来,加入的国债和指数基金是非常好的养老投资工具,未来个人养老金产品还可以增加海外债券、通货膨胀挂钩债券、联合生存年金等产品,满足人们风险分散和多样化的需求。

数字金融:

银行“抢答”数字化转型

数据隐私保护仍需强化

这一年,数字经济发展进入加速期,根植于其中的数字金融也按下“加速键”。

在金融“五篇大文章”中,数字金融被放于压轴之位。它既不像科技金融与普惠金融一样侧重于服务对象,也不像绿色金融与养老金融一样有明确对应的服务领域。在今年11月人民银行、发改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推动数字金融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数字金融的定位之一是,支持金融机构以数字技术赋能提升金融“五篇大文章”服务质效。某种程度上,它是金融“五篇大文章”的基石和重要支撑。

这也就意味着,发展数字金融,对金融机构而言不再是一道“选择题”,而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必答题”。实际上,金融机构已经开始“抢答”。

南都·湾财社记者梳理上市银行财报发现,不少银行已经开始重视数据资源的利用和数据资产的管理,并加大了对数字技术的研发投入。一方面,部分银行优化组织架构,成立专门的数字金融部门,比如,工商银行在今年上半年成立数字金融委员会,组建数据管理部;另一方面,近年来,银行掀起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热潮,以推动金融科技的深入发展和应用,有统计显示,目前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数量已达20多家;此外,还有一些银行加大了数字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比如招商银行以“AI+金融”为重点发力方向,截至6月末,集团研发人员达10653人,占比为9.23%。

中信建投政策研究首席分析师胡玉玮团队认为,我国数字金融基础坚实,受众广;金融机构投入多,服务形式多样化,符合客户个性化需求;金融科技突破有力驱动产品创新。但同时,我国数字金融发展也面临着挑战,包括网络安全和数据隐私、监管与合规性、市场竞争与同质化等方面。其建议金融机构针对数字化转型优化组织架构,加强数据资源利用、数据资产管理、数字技术研发,推进数据驱动的风险管理,积极参与数字货币及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以适应数字金融的发展趋势。

资本市场:

A股年度结束两连跌

中央首提“稳住股市”

这一年,中国资本市场被提到了新高度,迎来国家战略层面的改革。

今年4月,时隔10年国务院发布第三个推动资本市场发展的“新国九条”。“新国九条”与配套政策形成了“1+N”政策体系,强调资本市场“以投资者为本”,旨在通过严把上市关、规范上市公司减持、鼓励分红、回购和增持,加大退市监管力度,引导降低费率,强化交易监管,推动行业机构回归本源和中长期资金入市等,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资本市场。

9月24日,“一行一会一局”三大金融监管部门提出多项举措提振资本市场;当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努力提振资本市场”。1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提“稳住楼市股市”,提出“提高投资收益”。

据wind数据,截至12月25日,万得全A指数今年以来上涨11.8%,结束了此前连续两年下跌趋势。

上市公司投资价值持续提升。11月,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第三届国际金融领袖投资峰会上表示,截至10月末,A股上市公司已公告中期现金分红6441亿元,新增披露回购方案1360单,数量和金额均创历史新高。

今年,高股息板块“大放异彩”。Wind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银行板块作为高股息代表,今年来板块指数涨幅43.7%,位居A股第一;工商银行总市值近2.5万亿元,今年超越贵州茅台,登上A股总市值榜首位置。

今年以来,截至12月25日,已有95家公司新登录A股;有55家上市公司从A股退市,退市数量同比增加近20%。资本市场突出支持发展新质生产力,11月19日,吴清表示,目前,战略新兴行业A股上市公司数量接近2700家;今年以来,全市场并购重组约3000起,9月份“并购六条”发布以来,已有26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资产重组事项,新兴产业成为并购重点领域。

10月8日,投资者在江苏省南京市的一家证券营业部关注股市行情。新华社发

“新国九条”明确提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大力发展权益类公募基金,大幅提升权益类基金占比。建立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快速审批通道,推动指数化投资发展。今年来,权益类ETF规模今年先后突破2万亿元和3万亿元大关。中证A500指数基金推出即成“爆款”,自9月发行以来,3个月内全市场中证A500指数基金规模已经突破3000亿元。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对资本市场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提出“深化资本市场投融资综合改革,打通中长期资金入市卡点堵点,增强资本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可以预见,2025年,以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为核心,资本市场将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统筹:任先博

执行统筹:刘兰兰

采写:南都·湾财社记者刘兰兰黄顺威

1 阅读:3
南方都市报

南方都市报

换一种方式,南都在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