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廖福玲通讯员陈彪徐厚明)近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今年以来,我市供应国有建设用地1189宗、4.71万亩,有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需求。同时,我市持续提升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累计消化处置批而未供、闲置、批而未用土地分别达3.57万亩、1393亩、4.59万亩。《赣州市赣县区红金工业园盘活存量工业用地节地模式》入选自然资源部典型案例。
深入开展耕地流出问题排查整改,全市耕地面积实现“三连增”;扎实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工作,形成了一批具有“赣州特色”的制度成果和典型实践案例……近年来,我市不断提升自然资源资产管理效能,通过完善自然资源调查监测体系、科学规划引领、严守耕地红线等一系列创新举措,不断夯实“两统一”职责,促进自然资源资产高效配置和保值增值。
据悉,我市目前全面完成了2023年度国土变更调查及城市国土空间监测任务,清晰界定了全市605处自然资源登记单元界线,完成了4处自然保护地和11处水流自然资源的确权登记工作和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清单范围内15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任务;发布《赣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1347个重点建设项目纳入规划项目清单,为重大基础设施和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空间保障;全面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压紧压实耕地保护主体责任,严格考核、一票否决、终身追责。
我市积极开展废弃矿山治理。市政府与省地质局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多个重大找矿成果入选全国和省级重要项目。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工作,绿色矿山总数和国家级绿色矿山数稳居全省第一。此外,我市积极探索矿山生态修复新路径,寻乌县矿山生态修复“三同治”模式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宣传推广。
创新管理机制,激发资产活力。我市扎实完成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机制试点工作,南康区、赣县区、大余县3个试点县(区)推出24宗226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实现总成交价1.2亿元;积极探索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赣县区夏潭村“矿泉水采矿权+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自然资源资产组合包项目在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平台顺利成交,在全国范围内属首次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