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2日,在党的十九大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地方视察来到徐州,对徐州转型发展实践给予充分肯定。总书记指出,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年来,徐州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嘱托,坚持以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不懈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全面聚焦产业、城市、生态“三大转型”。从老工业基地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从资源型城市到区域中心城市,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用自己坚持不懈的努力,走出了一条具有徐州特色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振兴之路,交出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合格答卷。
通讯员陆金玉曹斌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马志亚
聚焦三大转型徐州迎来了精彩“蝶变”
11月下旬,世界级的国际工程机械展会——上海宝马展盛大启幕。在4天展会期间,作为徐州“一号产业”代表性企业的徐工集团震撼亮相,成为3500多家全球参展商中耀眼的明星。徐工不仅拥有1.2万平方米的最大参展面积,更一举签下超6000台设备、近百亿元意向订单。
如今的徐工,早已改变过去人们对传统制造企业“粗大笨重”的老印象,向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国际化”目标加速前进。“在本次展会上,我们以纯电、混动两大技术路线为核心,展示了48款‘青山绿’新能源主机产品,占比达42%,彰显新技术、新工法,不断促进全球工程机械产品更新迭代。”徐工集团、徐工机械董事长、党委书记杨东升介绍。
徐工之变,折射出徐州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速构建。坚定不移实施“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徐州精心打造“343”创新产业集群,前瞻布局“5+X”未来产业体系,去年年底集群总规模达7439亿元,贡献了全市近九成的规上工业产值,助推徐州跃居全国制造业百强市第22位。
具体来看,工程机械入选国家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前三季度产值增长3.1%;编制出台全国首个地级市新型能源体系发展规划,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产值超1300亿元;新兴产业加速壮大,集成电路与ICT、新材料产业规模将达到500亿元。从2014年到2023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由5020.09亿元攀升至8900.44亿元,经济总量连续跨越4个千亿级台阶。
不仅在产业转型上交出亮眼成绩单,徐州在城市转型、生态转型上同样成果丰硕,千万徐州百姓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巨大变化——地铁3条线路已经并网运行,高架快速路成环成网,改造棚户区和城中村超过8000万平方米;采煤沉陷区累计治理修复比例达72.9%,林木覆盖率连续5年全省第二,摘得联合国人居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马庄经验”影响广泛,已经连续两届保持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此外,作为国务院批复建设的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徐州依托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等平台,在推动创新引领可持续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将为全国同类城市转型发展贡献“徐州经验”。
“今天的徐州,重大战略机遇交织叠加,发展优势愈发凸显。”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表示,徐州将积极抢抓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共建“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机遇,自觉扛起“走在前、做示范”的使命担当,把转型发展这篇“大文章”做得更好。
区域协调发展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是国家和省赋予徐州的使命和责任,也是徐州多年来矢志不渝的坚守和追求。最近10年,徐州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首位度,引领区域协调发展。
11月29日,盒马鲜生淮海首店在云龙万达广场开业,有效带动商圈的消费活力,红心苹果汁、草莓盒子蛋糕、帝王蟹等盒马网红商品供不应求。“首店开业后,我们正考虑在徐州布置供应链中心。”盒马(苏皖区)公共事务部经理郎俊磊说,以徐州为中心,未来可以辐射苏鲁豫皖省际交界地区多个城市。
在首发经济、会展经济、数字消费等领域,政策供给不断强化、消费场景不断拓展、服务产品不断优化,徐州面向淮海地区提供了更丰富、更高端的消费功能。统计显示,徐州中心商圈整体客流量、销售额均位居全省前列,节假日外来消费占比达50%左右。
作为江苏省“1+3”重点功能区的重要板块,徐州着眼全局谋划,锚定高质量建设区域中心城市,加快打造“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目前,徐州的经济总量区域占比提升到20.86%,经济首位度达1.4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零总额等11个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区域首位。“十四五”以来,徐州投入1683亿元实施城建重点工程274项,建成投用淮海金融服务中心、淮海国际博览中心等功能性项目。中通快递、顺丰航运在徐设立区域中心,徐州入选国家综合货运枢纽补链强链支持城市。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徐州努力展现更大作为、扛起更大担当。近年来,徐州牵头成立工程机械、新医药、现代物流等区域产业联盟,组建首期规模20亿元的区域产业投资基金,先后建成宿州—徐州和淮北—徐州等省际毗邻地区产业合作园区,联动起区域的创新链、供应链、产业链和人才链。
从区域中心到“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徐州用好优势,高效运营淮海国际陆港、徐州综保区、国际邮件互换局等开放平台。今年,中欧班列开行数和货值分别增长8.9%、30.9%,双向开放高地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补齐民生短板不断提升百姓“幸福指数”
抓改革、促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10年间,徐州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744元增长到38089元,增幅超103%!
收入持续增长,百姓的幸福感也不断增强。两年前,徐州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易淹易涝历史顽疾,实施175项积水点治理工程,目前大多数已发挥作用,惠及百姓70余万人。家住徐州市中心医院附近的王为民说:“小区附近以前‘逢雨必淹’,现在就算下大雨也能‘一马平川’。”
最近几年,就连很多“老徐州”都没有想到,徐州会成为网红旅游城市。从徐州乐园到欧乐堡海洋极地世界,从九顶山野生动物园到徐州园博园、徐州方特乐园,近几年徐州建成一系列文旅项目,让旅游的承载力日益增强,让百姓多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最近,徐州再出“大手笔”,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宝贵名片的集中彰显、以人民为中心城市更新的生动实践、文商旅居融合人文烟火的繁荣集聚”定位,打造“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城市更新项目,将在全长7华里、总面积约7平方公里的徐州主城区南北中轴线上,展现千年文脉的无穷魅力。“区域内分布着97处235个历史文化遗存,我们将实施46个项目,在城市更新中全面加强历史风貌保护利用,全面推动文商旅一体化繁荣,全面补齐民生短板。”该项目工作专班相关负责人说。
全市养老床位总数从4.2万张增加到7.6万张;城镇新增就业累计超过115万人;城乡低保从每人每月558元和320元,提高到今年的城乡一体每人每月760元……一个个沉甸甸的民生数据,反映出徐州为改善民生作出的努力。徐州每年拿出可用财力的八成用于民生建设,持续提升百姓的“幸福指数”。
为了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徐州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推出更多务实举措,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