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推动肿瘤心脏病学实现“心”“力”合一

随着肿瘤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肿瘤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著延长。然而,这一进步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心血管损伤正悄然成为肿瘤患者长期生存的主要威胁之一。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正在努力构筑起肿瘤学与心脏病学之间的桥梁,推动两大学科的深度融合与发展。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夏云龙指出,心血管问题对肿瘤患者的危害并非新现象,医院早在深入探索肿瘤心脏病学之前,就已意识到一个严峻的现状:肿瘤科医生面对患者的心血管并发症时,常因为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储备不够而感到“有心无力”;心血管内科医生虽掌握专业知识,却因不直接参与患者日常管理,显得“有力无心”。夏云龙直言,这样割裂的状态,无疑会对患者诊疗效果造成影响,医院必须探索出一条跨学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为肿瘤心脏病患者提供更加专业、规范的医疗服务。

01

打破壁垒|走融合发展道路

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心脏病学的探索始于一个令人警醒的临床发现。“众多常用的抗肿瘤药物、抗生素、抗过敏药及止吐药等,均有可能导致患者心电图中的QT间期延长,而这一现象是预测猝死风险的关键指标。”夏云龙介绍,“早在2013年,医院就对住院患者的QT间期延长情况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显示,该现象的发生率远高于遗传性长QT综合征的发生率,并且受影响的患者中多数是肿瘤患者。更为严峻的是,在后续的随访研究中,医院发现这部分患者的一年死亡率竟接近30%,这一数据令人触目惊心。”

面对这一具体且严峻的实际情况,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2015年将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提上日程。通过深入剖析肿瘤心脏病学的内涵,夏云龙意识到,肿瘤心脏病学不应仅仅关注肿瘤治疗引起的心血管损伤,而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除了直接由肿瘤治疗导致的心血管问题外,肿瘤和心血管疾病还常常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如吸烟、肥胖和久坐等。此外,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肿瘤合并心脏病的患者越来越多,这部分患者的治疗需求尤为复杂。同时,心脏本身的肿瘤,尽管相对罕见,但也在肿瘤心脏病学的研究范畴之内。因此,加强不同医疗专业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对于提升这类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医院自2016年起,开始积极探索跨学科融合发展的新路径。医院通过紧密联结肿瘤科与心血管科,在全国率先建立了肿瘤心脏病学单元,开设了肿瘤心脏病学的多学科门诊(MDT),并成立肿瘤心脏病学团队,以患者为中心制定个体化的多学科协作诊疗方案。肿瘤心脏病学的核心使命也在这场融合中逐渐明晰:在确保抗肿瘤治疗安全有效的同时,全力降低CTR-CVT(肿瘤治疗相关心血管毒性)的风险。

“这种融合式发展模式为肿瘤科医生提供了许多支持,他们现在如果再遇到心血管问题时,不会再感到束手无策。同时,专门的MDT流程和实体门诊也使得患者诊疗更加顺畅。”夏云龙说。

02

AI赋能|升级患者全程管理

“在肿瘤心脏病领域的临床实践中,预防的重要性不亚于治疗。尤其是考虑到许多肿瘤治疗手段可能带来的不可逆心血管毒性,这迫使我们重新审视并升级对肿瘤患者的全方位管理流程。”夏云龙强调。

2022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年会发布的《2022ESC肿瘤心脏病指南》引起了夏云龙及其团队的极大关注。他们注意到,该指南明确提出肿瘤心脏病应注重一级预防,且防重于治。该指南不仅着重于识别和优化肿瘤患者基线时存在的心血管疾病及其危险因素管理,还倡导制定个体化的监测流程,作为肿瘤心脏病管理工作的基石。基于此,夏云龙及其团队认为,应将肿瘤治疗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心血管损伤视为一个长期且动态变化的风险因素,其影响深远且持久。因此,医疗人员应对肿瘤治疗患者进行全生命周期的密切随访与管理,以确保心血管健康得到持续有效的监护。

“以往,肿瘤科医生在面对心血管并发症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随着治疗指南的迭代更新及全程管理理念的深入人心,如何确保治疗决策既及时又准确,成为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夏云龙指出,当前阻碍医院在肿瘤心脏病学领域发展的核心问题在于:肿瘤学与心血管病学知识缺乏有效整合,以及全程管理实施过程中的规范性和系统性缺失。

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AI)技术的引入成为破解难题的关键。夏云龙介绍,医院已率先采用全栈国产化专科大模型技术,依托最新的医疗指南、共识、规范及丰富的临床数据,成功研发出肿瘤心脏病筛查与评估大模型。他介绍,这一创新工具不仅能精准预测肿瘤治疗过程中的心血管毒性风险,还能根据个体情况提供定制化的心血管风险的筛查建议。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与医院电子病历质控系统(CDSS)进行无缝对接,实现了对患者健康风险尤其是心血管风险的实时、精准监控,极大地提升了肿瘤科医生决策的效率与精准度。

“AI技术的深度融入,正推动肿瘤心脏病的治疗迈向一个全新的阶段。”夏云龙表示,为了让患者获得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治疗方案,医院将持续升级跨学科融合模式与技术工具。

03

推动共享|为高质量科研奠基

在积极探索将AI技术融入肿瘤心脏病学临床实践的同时,夏云龙已将目光远眺至更具发展潜力的科研领域。

夏云龙深知,符合肿瘤心脏病学范畴的肿瘤患者的情况在相关药物上市前的临床试验中往往被边缘化,导致肿瘤心脏病学的相关循证医学数据稀缺,这不仅加大了科研工作难度,还严重制约了临床决策的精确性。同时,肿瘤心脏病学涉及多学科交叉,需要肿瘤科、心血管科、影像科等多学科紧密合作。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多学科合作往往面临诸多障碍,如沟通不畅、流程复杂等。此外,肿瘤心脏病学的研究对象多为复杂病例,混杂因素多,使得高质量的临床研究难以开展。

这些难题并未阻挡夏云龙及其团队的步伐。“这个大模型支持多中心科研项目,可以在交叉领域获取更多数据,进一步掌握肿瘤患者心血管发生的相关风险以及相关预防数据,为相关疾病基础诊疗方案和临床研究提供巨大的支持。”夏云龙介绍,为了打破数据孤岛,促进科研合作,医院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参与发起并成立了中国肿瘤心脏病学研究协作组。他表示,未来,医院将依托大模型构建一个多中心的数据共享平台,促进不同医疗机构间的协作与数据整合,应用大量临床证据去优化大模型,进行多中心大样本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为肿瘤心脏病学的临床指南与临床应用提供循证医学证据,进一步突破肿瘤心脏病筛查、评估、治疗与管理的瓶颈,提高中国肿瘤心脏病领域的诊疗与研究水平。

文:本刊记者孙艺

审核:孔令敏杨金伟

制作:中小卫4号

0 阅读:20